「弊案」考验马英九

作者
作者

用台湾话讲,马英九「秀逗」了。自去年连任后,从「中央」到地方,从「首长」到「立委」,弊案连连,最令人侧目的是他身边一手提拔的爱将纷纷落马。

「贪腐五霸」

林益世曾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副主席,风头正劲的他却在去年底因受贿 6300 万新台币被绳之以法。林益世本来落选「立委」,但马英九却以个人喜好而提拔他当「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在马面前唯唯诺诺,是一个谦虚的年轻干将,贪污案曝光时还有人不相信,而林益世也死不认账,甚至叫人拿出证据。直至全程录音暴露,连带他妻子和母亲也牵连其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投县长李朝卿涉贪 3170 万近期被「公惩法」勒令停职,他却在外界的挞伐声中厚颜交保想要官复原职;国民党主席办公室主任赖素如同样「中枪」,她在称作「史上最大规模开发案」的台北「双子星」案中涉嫌向业者索贿千万新台币,还要求以「1、3、6」分批付款;还有彰化县长卓伯源也难保全,他的胞弟被控涉入环保袋采购等多项采购案,或被求以重刑……

加之此前沸沸扬扬的邝丽贞,五宗弊案被网友用金庸名着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进行演绎,称国民党现在有了「贪腐五霸」——「南益世、北素如、中朝卿、西伯源、东丽贞」,从南到北、由西到东都有重要涉贿人士,还讽称「民进党只有陈水扁贪污,国民党只有马英九不贪。」

清廉一直是马英九的「神主牌」,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最大资产,但如今执政团队的重要成员一个个卷入弊案,「马家军」日子不好过。

「弊车羸马」

马英九当然对重重弊案负有领导责任,他在用人上就偏执地贯彻「小圈子」主义,他不喜欢「忠言逆耳」,只在意下属对他忠心。在全台湾都希望宋楚瑜担任「行政院长」的时候,他就偏偏不理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二人的最后决裂。而一直追随马英九、现任陆委会主委的王郁琦,上任之初竟连贾庆林都不认识。

有台湾媒体人指出,马英九只重视下属的忠诚度,只要够忠心,对其任用就深信不疑,却恰恰忽视了他们的廉洁和能力的问题。

所以,当马英九面对重重弊案表示痛心震惊时,各界则集体质疑其为何用人不察,国民党内甚至响起了「清君侧」的唿声。

另一方面,马英九的「不粘锅」形象似乎也连累了其整肃吏治。「不粘锅」是台湾民众早年间给马的封号,以喻其清廉。但久而久之,马英九的执政做派好像也有些「百事不粘」。

比如他坐视李朝卿要「依法复职」而不顾,受不了民怨也不敢承担,在压力之下把皮球踢给了「监察院」「以拖待变」。

应该说,从政以宽是马英九的一大特点,但如果宽容过度就会演变成另类的包庇,这给了贪腐滋长的最好温床,清廉资产也因此被自己人慢慢消耗殆尽。

但客观上讲,众多弊案并非马英九一人之过,如果都让其揽责,显然有失偏颇。

国民党的「黑金政治」,拥有悠久历史,纵使马英九有心对其兴利除弊,也遭地方势力的顽强反抗。而放眼整个台湾政坛,地方势力与地方政治人物关系紧密,使县市很容易成为派系与利益团体的「私物」,该地区的土地、建设、采购以及其他商业行为都需要和政治人物进行利益交换,这就导致了弊案的频发。

除此之外,由于台湾的选举制度和政治献金制度仍不很完善,所以即使弊案的贿赂款被查出,政治人物也很容易以选举结余款和政治献金之名为自己进行开脱,这也是台湾政界敢于受贿,造成弊案频出的一个很大的制度原因。

未竟之功

其实,马英九对贪腐深恶痛绝,法学出身的他就在司法独立上努力践行,对于进入检调阶段的弊案决不干预;而在反贪方面,他也尝试进行改革,不过收效甚微。

首先是针对公职人员设置「财产来源不明罪」,但这个法条是指,某人涉案成为被告之后,对于他的不明财产需作出说明和公布,然而与之相配套的公职人员日常财产申报的制度建设却对贪腐未起到约束作用。

此条款 2009 年「三读」通过之后,从未据此起诉任何案件,林益世竟成为因此条款获罪的第一人。倘若公职人员只是在被调查之后才进行财产来源说明和公布,而涉案之前却未进行严格的年度财产申报,则仍没办法有效遏制贪腐。

其次是建立「廉政署」。当时,马英九还特意召开记者会,宣示将效仿香港的廉政公署在「行政院」下成立「法务部廉政署」,专责肃贪防贪及反贪。所谓效仿香港,却走了样,原因是「廉政署」是「行政院」下面的一个三级机构,独立性不强,受到各个部门机构的钳制。但香港的廉政公署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架构,直接对行政长官负责,效率和成绩有目共睹。

时下,台湾各界都在揣摩,马身旁究竟还有多少「未爆弹」,其民众满意率也跌至史上最低的 14%。回想他 5 年前靠着反贪腐带领国民党重新执政,竞选口号喊得震天响——「选举不买票,执政不贪污,问政不腐化」,不禁让人叹息。


作者 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