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过分营造,是下级的祸,还是上级的锅

作者
作者

在基层待过的干部,对「氛围营造」这个词应该都不会陌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都要求「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于是,为应对各式各样的考核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挖空心思,使出浑身解数,花大价钱、费苦功夫,为的就只是营造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良好氛围」。

氛围营造的要求不一而足。在各项考核检查中,「氛围营造」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考核内容。有的主管部门还对「氛围营造」列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指标,如每年要在上级机关纸媒和网媒发表相关新闻稿件多少篇、机关单位要有多少块展板和宣传栏、所包联的贫困村要有多少块户外宣传栏,甚至有的还会细化到办公桌上有没有宣传牌、机关食堂有没有宣传海报,有的还会随机抽查机关干部和所包联贫困村的群众,要是有一个相关问题答不上来,迎检单位就难免被批评一句「氛围营造不够,未做到入脑入心」。

「氛围营造」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应付各项考核检查中的「氛围营造」要求,有的单位原本办公楼的楼体墙面干净整洁,也不得不费尽心思撰写文案、花钱设计美化,把楼体和墙面覆盖满标语和图示。站在楼外,要一眼看到楼体上气势磅礴的宣传标语;走在楼道,要在每个转角看到设计精美的宣传园地;没有 LED 屏幕的要装上 LED 屏幕,24 小时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做到了这些,便可以安心地在总结汇报材料上写一句「利用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开展氛围营造」了。

做了这么多工作,「氛围营造」的实际效果如何?据记者所见,许多机关都安装有 LED 显示屏,哪个部门来检查某项工作,便播放该项工作的宣传标语。记者曾看见一个村部的二层小楼墙面全被各类宣传栏覆盖,村广场上的各类宣传展板也围成了一个圈。上级部门的考核检查实在太杂太多,村部的空间却只有这么大,为了防止突击检查中被人批评氛围营造不够,该村在村部的展板之下又做了一层展板,来哪个部门的检查组,便拿出哪方面工作的展板来。这样做既浪费了工作经费,又耗费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营造的更多是形式主义「氛围」罢了。

诚然,适度的「氛围营造」是必要的,可以使干部群众对某项工作加深了解、增进认同。基层的「氛围营造」之所以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还是那句熟悉的话,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如果上级减少一点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如果下级少顾虑一点个别领导的「喜好」,或许这件本来挺好的事,就不会在执行落实中走样。

要说真的「氛围营造」,还不如为干部营造点干实事、说实话、为民办实事的氛围。


作者 汪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