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会为何那么多?

作者
作者

有时开会前不发文件通知,而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让哪些岗位人员去参会。这种方式不记入「会议统计」范围,成为「隐形」会议。

近日,中央国家纪工委公布了对水利部、商务部等 10 个中央国家机关专项巡视的反馈情况,指出其中一些单位会议偏多,会期超标,有的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也有媒体反映,江西、上海、福建等地存在「文山会海」回潮迹象。

其实自反「四风」以来,会风普遍变好了,短会多、有针对性、更务实;但也有人说,开会的频率高了,尤其是领导干部。下属找领导签字经常找不到人,一问,开会去了!难怪有些下属会私下戏称领导为「会贩子」。

怕被追责,开会拉上一把手

一把手开会频率有多高?某地县委组织部部长告诉记者,他 5 个工作日至少有 3 天在开会,「每周一次的县委常委会雷打不动,去年年底忙时,一天最多开了 7 个会。」为什么有那么多会?该部长的说法是,「主要是怕担责任。」

为什么开会都想请一把手?李梦娟道出了苦衷。她是某县级纪委分管宣教工作的常委,召集宣传部门开会时,如果遇到有啥工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的,她会不由自主地请县纪委书记参加,「主要负责人不参加,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有时会不太好推进。」

江西抚州某县组织部门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以往分管领导能解决的事,现在往往要上升到常委会来讨论。」他认为,有些会议是有必要,但有些大可不必。当前追责力度加大,一些分管领导担心被问责,不好自己拍板,希望多听一把手的意见,会议自然增多了。

也有一把手反映,自己参加的会里,其他会议远远多于本系统内的会议。因为部门机关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会共同参与一些事项。

某市宣传部部长向记者透露,他经常参加其他部门召集的会议,比如关于安全生产的会议。「当前监管压力大,只要其他地方出了安全事故,各地就纷纷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宣传部作为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每次都得去,还基本都是我参加。其他成员单位,政法委、组织部等,情况也类似。另外,有关脱贫攻坚、党建、换届等工作,我们也要参加。」

除了上述的常规性会议,一些部门觉得牵涉到不好解决或者敏感的工作时,也会叫上其他部门。「经济发展中,伴随着拆迁问题,但这事一时半会儿不好解决,容易产生矛盾,导致一些工作无法开展。这时就需要开会,研究如何解决,纪委书记或监察局长往往会受邀参会。」李梦娟告诉记者。

此外,会议多也与一把手的个性相关。有些单位一把手的比较强势,凡事都得听他的意见,若是副职代表单位在参加会议时表了态,回去汇报后又与一把手意见相左,就很被动。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会议召集部门干脆直接通知一把手参会。

其实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并非都需要派一把手参会。就像某市召开一个专题调度会时,一名局长就被市长问住了,市长还在会上说:「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参会,请让熟悉情况的科长来。」在解决专业性强的问题时,有时科长比局长管用。

「陪会」「替会」烦恼多

「我去年下基层没超过 90 天,在这里做自我检讨……」在某省召开的省级会议上,一名市委常委在会上做检讨。按当地规定,市委常委级别的官员每年下基层调研的天数不少于 90 天。这名官员解释:「全是会啊,跑到哪里都跑不脱。就拿去基层调研来讲,先要问第二天有没有常委会或者其他需要我参加的会,都没有才敢去基层。」

而他参与的会议中,有一部分属于「陪会」。所谓「陪会」,就是不需要领导干部参与决策或者提出意见,但需要把他参会写进会议记录的会。比如要启动某项工作,职能部门会把方方面面的领导请来坐上主席台,但与工作相关的人并不多。

刘洋就深受其累。作为一名县监察局局长,他经常被通知参加各类议事机构的会议。「其实我们已经清退出很多议事机构,但实际上这些议事机构在讨论事情时,要么以文件形式要求参加,要么政府办公室以电话名义告知,说某某领导通知你们监察局参加会议。涉及招投标或政府采购方面的会议还能理解,有时议题是关于工业园区的遗留问题之类的,都喊我去,就有点『陪会』的意味了。」

一些会议一开就是一两小时,而真正属于安排工作的不过几分钟,剩余的时间在干嘛?「基本上是重申中央、省、市领导的要求,分析现在的形势,或者参照上级做法,安排相关部门作表态性发言。」刘洋回答道,并调侃自己是去「打酱油」的,白坐了两小时。

为了提高效率,电视电话会议被普遍采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也有走样的。同样的会议,省里开了市上开,市上开了县里开,同样的内容有些市级领导可能要听两三次。而一名副市长却说,如果连会都不开了,会议记录也没有,怎么能体现贯彻落实,上面查到会被扣分的。

领导有时也会分身乏术,去不了的会往往会安排副职去,这就催生了另一种现象——替会。

李梦娟就经常被临时抓去替一把手开会,关于公车改革、考调工作人员、甚至是演讲比赛的会议。「一些职能部门好像觉得什么事情都该纪委来监督,所以才会让领导干部有跑不完的会。其实某些活动有监督方案,按照执行就行了。」

会议多了,有的一把手甚至会产生「厌会」心理,凡是能让副职去的,自己尽量不去。武迟是某县财政局副局长,他替局长参加过几次电视电话会议,并不是因为局长太忙,而是不想去。

怎样让领导干部开好会,最有效的还是精简会议。前不久,四川省为了进一步精简会议,发文通知各地各部门控制会议规模,压缩会议时间,减少参会人员和陪会领导。未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不得通知市(州)党委书记、市(州)长参加会议。相信当地市(州)级党政一把手听闻此消息后,会长舒一口气。

被「隐形」的会议

十八大以后,中央到地方对三种类型的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为四种类型)的会期和规模都做出具体规定,各个层级有所差别。比如,中央和国家机关的二类会议每年原则上不超过 1 次,其他类型的会议没有硬性的次数规定。而市一级别的,比如长春市,规定一类会议不超过 5 次,二类会议不超过 8 次,三类会议不超过 1 次。

超过次数又想继续开会,怎么办呢?只有通过「隐形」会议。

武迟告诉记者,上级有些会议就是「隐形」的。比如市财政局要召开一个全市规模的财政会议,正规程序是要经过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审核批准后,发文通知参会者。「但有时不会发文件,而是通过办公室给我们打电话,让哪些岗位人员去参会。电话通知开会的方式,最后都不记入『会议统计』范围。」武迟还戏谑地说,「这也叫基层『多想办法』,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正因如此,正规途径通知的会议可能减少了,但领导干部们实际参加的会议次数可能多了。不过,这也得分行业,比如财政、安监、食药监等部门「隐形」会议也许就比其他部门的多。

对于基层的领导干部而言,基层执行能力不足也是会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勇亮对此感慨颇多,他是某县商务局副局长,分管机关党委、工会、共青团等事宜。「我们经常以发文的方式推动工作,但基层单位把握文件精神的能力差,存在执行不到位、执行打折扣的现象,导致只有耳提面命式地开会部署才能推动工作。」

李梦娟也对此大倒苦水。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向县纪委按时报送问题线索,「发文规定了时限和要求,就是没动静,非得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召集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再次强调解读,他们才开始重视。」但对报上来的材料,李梦娟也哭笑不得,要么不符合要求,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格式五花八门,「有时还要单独召集他们『开小会』,加强业务指导。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都搞成这样,更别提一些涉及面广、规定要求多的事了。」

这样算下来,需要领导干部开的会还真不少。要想少开会,除了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同级部门的体谅以外,下级部门也应该加强业务学习,让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省点心。(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作者 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