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赛道很长,输赢当等闲视之

作者
作者

8 月 1 日晚,奥运男子百米决赛。此时第 6 赛道上的苏炳添已经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站在奥运会百米决赛起跑线上的中国人,之前在半决赛跑出 9 秒 83 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

这不是苏炳添第一次创造纪录。在 2015 年 6 月 2 日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百米的赛场上,他以 9 秒 99 的成绩,成为杀入 10 秒大关的亚洲第一人,让全国为之沸腾。

这样的成绩已经足以载入史册。苏炳添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自己第一次跑进 10 秒时,父亲劝他退役,告诉他「急流勇退」,但苏炳添选择了坚持。这一次,32 岁的苏炳添再次突破人们的想象。

这一幕很像 2012 年羽毛球名将林丹在伦敦奥运会成功卫冕时的场景,他是当时首个在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项目中实现卫冕的运动员。此前,林丹已经实现该项目全满贯,成为世界羽毛球史上的风云人物。而林丹的状态越来越给人一种享受比赛的轻松。

后来,白岩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道:「训练、拼搏,都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苦役。」「多一些老将的不退,也多一些对体育魅力的理解,功利之心也才可以少一些。」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不过于此。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巅峰状态,也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选择在高光时刻退役,为属于自己的时代画上一个无可挑剔的句号。

作为中国乒坛第六位全满贯选手,丁宁的好状态从 2016 年延续到 2017 年。可是人们逐渐发现,丁宁在 2019 年的时候就开始有成绩下滑的趋向,甚至被一个年轻球员击败。这也给一些乒乓球迷留下「话柄」——她本可以选择功成身退,却为何要坚持留下?

事实上,丁宁不仅身为国乒女队队长,也是当时唯一一位参加过奥运会单打的选手,在这支以老带新的队伍中,她丰富的比赛经验对于国乒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由于东京奥运会延期以及个人竞技状态下滑等因素,丁宁逐渐在队内竞争中落了下风,最终还是缺席了奥运会阵容。告别国家队的她选择到北京大学攻读体育硕士。

永远欣赏坚持的自己,也坦然接受失败的自己,如今的丁宁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仍然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对运动员来说,输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本届奥运会上,谌龙在羽毛球男单决赛上不敌丹麦选手安赛龙,屈居第二。而他是上届奥运会冠军,也曾在 2017 年羽毛球亚锦赛上击败林丹,夺得冠军。一场失利并不能否定一个人。

可是,我们常用「巅峰状态」来形容一些人的出色,也哀叹一些人巅峰之后走下坡路的悲凉。这些都不过是用一个人所获鲜花和掌声的多少来评判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拼搏的「赛场」,有的人却把它视作「名利场」,更多去钻研进退之道,力争让自己在事业辉煌时功成名就,在遭遇波折时全身而退,所以身心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那些在功成名就时依然执着干事业的人,往往是不畏人言、看淡名利的。他们如此执着,只为不负自己热爱的事业。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投入,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巅峰。


作者 夏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