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前总统的「腐败疑云」


8月2日,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苏赫巴托区法院的宣判,让该国前总统、蒙古人民革命党主席恩赫巴亚尔获刑。
他犯下70亿图格里克(210图格里克约合1元人民币)贪腐罪,获刑4年零1个月。这一宣判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不同反响,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强烈抗议。更主要的是,宣判时间处在一个十分微妙和敏感的时期。
“道不相同不相为谋”
恩赫巴亚尔在蒙古政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在2009年以微弱劣势败给现任总统、蒙古民主党主席额勒贝格道尔吉的。坦率说,他的资历,即便是额勒贝格道尔吉,也无法相比,人革党主席、政府总理、国家大呼拉尔主席、总统,他基本上都当了个遍。
蒙古人民党1925年改称蒙古人民革命党,2010年恢复了蒙古人民党原党名,但恩赫巴亚尔一直不同意更改党名。他的这一立场造成党内分裂,引起人革党领导层及大部分年轻人的不满。眼看更名不可逆转,他于2011年另起炉灶,重新注册成立了人民革命党,并当选党主席。由此,他也与人民党分道扬镳。由于新政党在议会没有席位,被捕前,他正积极率领人革党备战今年的国家大呼拉尔选举。
恰在此微妙和敏感时刻,他被逮捕。而反腐败局官员透露,他们对恩赫巴亚尔涉嫌腐败问题的调查已进行了一年。
对此,蒙古民众分出两个阵营。以中老年人为主的部分民众认为,这是政治对手为阻止恩赫巴雅尔参加今年的议会选举、乃至明年的总统选举采取的政治阴谋;以年轻人为主的部分民众则认为,这是政府为惩处腐败而采取的断然措施,表明了政府反腐败的决心,是个好的开头。
也有观察人士认为,直接的导火索是他在4月12日举行记者招待会,要求政府公开2008年大骚乱的真相,并向媒体发放了近300页材料,指责额勒贝格道尔吉制造了当年那场大骚乱。在那次大骚乱中,示威的5名年轻人身亡。至今,有关方面还未确定事件真相。
于是,恩赫巴亚尔今次的被捕和判决,除了政党之间由于“合纵连横”导致的矛盾,又凸显了他与现任总统之间的“恩怨”。
额勒贝格道尔吉也是蒙古政坛的重要人物。1990年,他创立了蒙古首家民营报纸《民主报》,并担任总编辑。1994年,他又参与创建了第一家民营电视台——老鹰电视台。额勒贝格道尔吉先后于1998年和2004年两次出任总理,2009年更是当选总统。
观察人士指出,蒙古政党之间的角力实际是在蒙古国的转型历史进程中进行并不断强化的。而深层原因则集中在如何分配国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上,人革党和人民党等传统政治力量主张在重要矿藏合作开发中国家应拥有至少51%的股权,民主党则主张私营公司也应当可以控股。
于是,“道不相同不相为谋”。
内涵丰富的“一箭三雕”?
值得注意的是,额勒贝格道尔吉所在的民主党是苏东巨变之后产生的新党,并且在2009年的选举中获胜主要就是靠打反腐牌。舆论认为,人民党在其长期执政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包括腐败问题确是最终导致了它丧失执政权。然而,恩赫巴亚尔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额勒贝格道尔吉是靠“造反”起家,2009年的获胜,也是“得益”于他在2008年操纵了那场大骚乱。
然而,形势比人强,不管怎么说,恩赫巴亚尔已处“劣势”。他4月的被捕,显然是对手欲使人革党雪上加霜,防止他们在今年的选举中异军突起。
对此,人革党显然不甘坐以待毙。恩赫巴亚尔4月13日被捕当天上午,人革党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从即日开始进行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并要求立即释放恩赫巴亚尔。另一方则想“速战速决”,在5月24日审理案件。恩赫巴亚尔本人则以绝食应对,庭审不得不先后5次推迟。
目前蒙古40%的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然而,约200个权贵家族却控制着98%以上的银行存款。在此景况下,民众对人民党与民主党没完没了的相互攻击感到厌烦,各种抗议游行频发,要求政府下台,并解散国家大呼拉尔。于是,恩赫巴亚尔为首的“第三力量”乘机在各地连续组织“蒙古人民大呼拉尔”,声讨人民党和民主党,并将政府现任总理、前总理、副总理、多名部长以及国家大呼拉尔主席、议员列为蒙古“15大贪腐分子”。
这几招果然奏效。选举结果显示,人革黨获得123个席位,国家大呼拉尔由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吊诡的是,就在此时,恩赫巴亚尔被宣判获刑。
事实证明,额勒贝格道尔吉的这一步“险棋”,走得高超。这是宣判恩赫巴亚尔一箭三雕中最主要的一雕。其他两雕,一是为了进一步损毁恩赫巴亚尔的形象,从而打压他在政坛的能量,并进而损毁和打压人革党的形象和能量。另则是,额勒贝格道尔吉可由此进一步表明反腐败的决心。原本,他就一向以反腐败形象示人,民主党也以反腐败相标榜并赢取民心的。
“反腐败部”成“保腐败部”?
然而,逮捕并对恩赫巴亚尔判刑,毕竟是一步“险棋”。更严重的是,额勒贝格道尔吉任总统期间,蒙古国内的腐败并没有被遏制,反而加速蔓延。
独立民调机构桑特·马拉尔负责人苏马堤认为,“我们的社会担心事情并没有那么好,贫富差距可能越来越大,很可能出现寡头阶层。”他认为,能否根治腐败是关键。
而贫富差距悬殊,更成了蒙古最突出的问题。在首都乌兰巴托,“暴富综合征”无处不在,虽然小巷简陋,却遍布高档餐馆,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也挤满了各种豪车。然而,在120万城市居民中,有半数以上的民众生活在蒙古包式的建筑里,这些街区被称为“蒙古包区”。这里缺乏自来水和取暖装置,随着大量牧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这些街区已成为绵延不断的贫民窟。39岁的单身母亲艾兰特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冬季甚至用不起煤,她说,“有些人越来越富了,而我想到的只是食物。”
同时,农村受到了采矿对环境的严重影响,采矿糟蹋了草场,河流变得干涸。政府却因经济利益不愿执行颁布的环境法律。
最具讽刺的是,国家反腐败部的高官居然因腐败锒铛入狱。去年3月22日,蒙古国高级法院宣判:因收受贿赂、庇护腐败分子,反腐败部原部长桑嘎拉查被判刑2年零4个月,原副部长松迪获刑2年,执行局原局长阿拉腾也获刑2年。
虽然对反腐败部高官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宣判,然而,蒙古网民仍然一片哗然,认为判决太迅速,也太草率,没有把更多严重问题揭露出来,并认为量刑太轻。舆论称,桑嘎拉查等人采取各种不法手段保护不法官员和不法商人,打击报复检举揭发者,并且大肆收受贿赂,实际上把“反腐败部”改变成了“保腐败部”。同时,去年还有多名省长、局长等高官因腐败被捕。
透明国际公布的2011年清廉指数显示,蒙古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0,与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并列。
如此景况,民众显然对政治人物没有好感。58岁的退休裁缝泰丝润·布提德生活在蒙古包区,她说政客每年选举的时候都会轮番轰炸她的公寓,开出一张张空头支票。不过,她还是打算投票。“在蒙古,我们有句老话,如果你说了负面的东西,都会成真。好东西也可以成真,可能不是在我身上实现,但至少我的孩子们能够好梦成真。”
这种想法,凸显了蒙古国民众的心态,即不满现状而渴望改变现状。他们认为,选举便是能够改变现状的重要手段,因此,民众普遍期望通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促使“政治生态”的改变。这也可见,民众对国家的前景怀抱着希望。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个拥有丰富矿藏、目前仍然属于贫穷的国家,必须打造清明政治,这样才有可能利用矿产财富,造就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不然就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尼日利亚,依靠自然资源暴富后,国家财富被贪官恣意挥霍,普通公民则陷入贫困,且环境不断恶化造成冲突频发。要打造清明政治,必须下大力气“跟贪污腐败和矿藏分配不公斗争”,如是,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
作者 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