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较真」


专栏作家
讲宋代理学,必言「程朱」,「朱」即朱熹,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三朝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位着名的思想家、大学者,有个鲜明特点——较真,这体现在学术、作诗词与做官等方面。
《宋史》记载:「(朱)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这时朱熹才四岁,可见其自幼就具有强烈求知欲。朱熹一生学问推崇「格物致知」,穷究事和物的道理,不仅对儒家典籍深学精研,对当时的科学也有相当研究,以至于 20 世纪世界着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定「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朱熹学术思想体现在他写给宋孝宗的一道奏疏上——「探渊源而出治道」和「贯本末而立大中」,从而「格物致知……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可见,朱熹对其学术极为自信。同时期学者张栻曾说:「朱元晦(熹)英迈刚明,工夫就实入细,殊为可量。」朱熹为官时常在辖区讲学论道,整顿和创办了一些县学、州学,创办或重建了很多书院,如重建白鹿洞书院和重整岳麓书院,他还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主持讲学。朱熹着述甚多,「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影响深远。
朱熹的诗词自然和谐,构思精巧。「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春日》诗脍炙人口,貌似游春踏青的观感,其实并非如此。泗水地处山东,北宋末年被金人侵占,生于南宋的朱熹从未北上,不可能在金朝的「泗水之滨」游春。实际上,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朱熹的泗水「寻芳」是指讲求儒家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指儒学涵盖极其广大,「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借喻儒家思想多姿多彩,朱熹更是将儒家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化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如此用心,体现出朱熹做诗的「较真」。同时也寄寓着他对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国土的怀想。「较真」的风格,在他的很多诗词中都有体现。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朱熹任南康军行政长官时,「兴利除害,值岁不登,讲求荒政,多所全活」,他还总结救荒经验,形成了「丰年筹措米谷—平时经营社仓—荒年放赈」的「社仓」模式,?「社仓」成为当时及后世备荒的范本。同时,他请求朝廷对捐米赈灾的富户进行奖赏,但朝廷迟迟没有回应,朝廷要提升他,他「以前所奏纳粟人未推赏」,不接受升官。此后,浙东大饥荒,宰相推荐朱熹去领导赈灾救荒,朱熹第三次提出对此前在南康军捐米赈灾的有功人员进行褒赏,朝廷不得不采纳,「纳粟赏行」。朱熹将浙东的救荒工作与整肃吏治一体推进,「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成效显着,原本对其不看好的宋孝宗也称赞:「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朱熹为官不畏权贵,敢谏敢为,敢于同腐败官员较真,同时也关注百姓负担,注重风俗教化。朱熹的从政思想体现在他淳熙六年(1179 年)的一道奏疏中:「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追求做圣人,是朱熹一生的信念。他曾回忆:「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他也教育学生:「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朱熹曾冒死跟皇帝汇报:「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到底是哪四字呢?——「正心诚意」。他在自己努力做圣人的同时,亟亟进谏皇帝也要看齐古代「圣王」。
朱熹 71 岁去世,「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盛赞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尽管朱熹的道学在南宋孝宗、光宗、宁宗朝陷入学术、政治上的波澜,时伏时起,但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力却与日俱增,被后世尊为「朱子」。清朝康熙帝曾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惟其敢于「较真」,才可坚贞立志,才可得真学问,才能经世报国,其「源头」正是朱子的济世情怀。
作者 李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