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真,还真得较

作者
作者

屠 呦呦团队又霸榜了。以耄耋之年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带领团队继续攻坚,针对青蒿素在东南亚等国出现的「抗药性」难题,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并发现青蒿素有治疗红斑狼疮的效果。这一「大招」被赞为热搜的正确打开方式。

与舆论热情高涨形成反差的,是屠呦呦团队谦逊严谨的声明:报道引发的热烈讨论是他们始料未及的,与其说是部分媒体口中的「重大突破」,他们更愿意用「进展」来表述,关于研究成果的报道一切以新华社稿件为准。

几乎同一时间吸引公众目光的,还有一篇名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论文。该论文其实写于 2007 年,2015 年就曾掀起过一轮舆论的狂风暴雨,今时今日在学术界对学位论文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又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该论文作者是当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这篇论文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

尽管论文实质内容并不「俗」,但在一些围观者眼中,什么《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之类的学位论文都是哗众取宠、不正经的东西,在屠呦呦团队的研究面前不值一提。可真要说起来,一篇论文的好坏关键是研究态度,不管出发点怪与不怪,能严谨较真地研究问题,引发一定的思考,那就值得点赞。

学术上的问题较较真没什么大碍,毕竟真理越辩越明。最近,福州一名 8 岁小学生也较了真,对语文课本中十个太阳晒干了河水,后羿却「蹚」过九十九条大河的描述有所质疑。舆论发酵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作出回应,不仅表扬了这名小朋友善于思考和提问,还表示教材编写组会进行研究,可能会有更合理、更严谨的修订。

很多时候较真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好比说近一段时间内被频繁提起的垃圾分类。目前一部热门悬疑日剧《轮到你了》,就有人把「做不好垃圾分类的人」视为最讨厌的对象。虽然不必那么夸张,但可见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件事的「较真」。说句实在话,垃圾分类这事儿要是不较真,还真的很难切实推行。瑞士人要是看游客不按分类扔垃圾,会直接报警,这招应该管用。

要是没记错,十几年前中国就开始提倡垃圾分类,但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小区里配备的分类垃圾桶最终都沦为了摆设,扔进哪个桶看心情。好在现在政府开始「较真」了。6 月 6 日,住建部等 9 部门在 46 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决定自 2019 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国垃圾分类正式进入强制时代,想必会有一定成果。


作者 邓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