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中的感动瞬间

作者作者

志愿者

「4·20」当晚,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邵年与他的同伴正在帮一户受灾群众搭帐篷。

「我俩被震醒下楼,听说震中在芦山,当即将摩托车发动。」二人在震后 20 分钟就已上路,行至雅安,见有车可搭,索性把摩托车弃在一家商店旁。

邵年说自己确实心急:「『5·12』的时候就犹豫了,没去成,后来一直很遗憾。这次一定到灾区,力所能及做点事情。」

与他们一样,这天晚上,芦山县城就已满是操着八方口音的人,县迎宾大道的志愿者招募点前排起长龙,登记簿上写满了正反两面。

在芦山中学安置点里,很多师生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他们为受灾群众发放食物,确保每个人都领到后才轮着自己。常常到了最后,只能两个人合着一碗方便面吃。

第二天深夜,几卡车食物送到安置点。尚在露天的及帐篷中未眠的学生都闻讯赶来,几个男生「蹭蹭」爬上车顶卸货,女生则列好队,帮忙传递。

初步估计,这批食物可供所有人食用 3 天,而全部卸完,仅仅用了不到 50 分钟。

同「粥」共济

20 日晚,芦山县中心医院外的路口,众人围在一起,中间袅袅炊烟,还有淡淡米香,这是周勇的粥摊。从地震当天中午起,周家人就搬来大米、豌豆,支起了灶火,架起了锅,免费给路人食用。

「一桶粥大概 200 斤,足够上百人吃,吃米粥有营养。」熬一桶差不多要 1 个钟头,周勇连续熬了 7 桶,满头是汗。此时已是凌晨 2 点,见路人多已睡去,他才招唿全家「收工」。

地震让周勇的屋子成了危房,一家人不知何处过夜,这些粮食原本够他们吃上好些日子,但家里人都很大气。「明天再熬几锅就没米了,没了就没了吧,特殊时期大家互相帮助,我们尽力就好。」周勇卷起湿透的 T 恤,抹着脸上的汗珠。

芦山中学食堂也是捐米捐锅,为安置点里的灾民熬粥。库存的米同样告急,明天怎么办?「明天再想办法。」食堂经理乐观地说。

理解

4 月 21 日下午,396 张简易折叠床送达芦山中学,但这对于 1600 多受灾群众来说,数量远远不够。一顶帐篷里两张床,而这顶帐篷里恰好住有两户人家,正因分配的问题起争执。

「他家把两张床都占了,我们没床睡。」一家人气冲冲地找到发放物资的干部投诉。

「现在床位不够,只能先保障老弱病残,他家有两个老人,请你们理解一下。」

没想到,这家人态度很快转变:「不好意思,我们不了解情况,不要了,我们自己想办法。」

而在位于老城的芦山初中安置点,城北社区的七旬老人竹培仁率领儿孙搬运物资,并把 2000 余人的安置点定时清扫干净。他的九旬嫂嫂头部负伤,只让前来的护士做了简单包扎,坚决不去医院,「那里都是重伤员,我们不给政府添麻烦。」他的侄孙竹权梁则带着兄弟几个白天协助社区干部发放物资,夜里带队巡逻,看到马路上有蛇出没,就赶走它;看到有孤寡老人露宿街头,就主动接到帐篷里,「大家都受了灾,一定要理解、团结,」两天未合眼的竹权梁揉了揉红肿的眼圈,告诉记者。

标语

地震当日奔赴灾区,记者就被壮观的抗灾标语所震撼。一路驰骋,救援车辆绵延不绝,纷纷挂起条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与灾区群众心连心」……社会车辆纷纷避让,许多司机摁起喇叭,加油示意。

第二天,记者往震源龙门乡进发,为了不堵塞交通,群众就在路边竖起标语,「缺水」「缺粮」,而武警部队也很快赶来,送上及时水和救命粮。

夜以继日地抢通道路,挖掘伤员,转移灾民,让救灾队员声音嘶哑,疲惫不堪。帐篷食品优先保障群众,救援力量和地方干部就倒在马路上和衣而眠;有交警连续指挥了两天交通,没能吃上一顿饭,见有记者在采访,便小心询问,「有吃的吗?」

「看到他们这么辛苦,大家都过意不去,我们把面包塞给他们,却都推辞。」在芦山老城区里,有当地人挥毫泼墨,在断壁残垣上书写下大标语:「解放军万岁」、「谢谢您」。

感恩

连续两天,记者都见到来自四川汶川的民兵、云南彝良的救护队,还有甘肃玉树的特勤部队。

玉树特勤队员一抵达芦山县城,就向当地干部打听哪里需要救援,「我们玉树人欠国家太多,无以为报。」

芦山中学安置点,一个大娘 73 岁,见到记者直拍手。

「发了水,牛奶,还有方便面,够了够了。现在这么困难,政府和社会还想着我们,真的太感谢了。昨天我还跟李总理握手了,这样的事情,我一辈子也想不到啊!」

正在说话间,远在成都的儿子给她打来电话,「妈,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听到儿子的声音,大娘热泪盈眶。


作者 胡桂林 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