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的领导艺术

作者作者

  在主政经济的12年,朱镕基应对种种危机的改革思路、改革理想和改革气魄,乃至改革手段,都值得人们深思。
  只有走进20世纪90年代那段改革攻坚的艰难岁月,才能全面理解朱镕基的领导艺术。
  
  勇于改革的素质与魄力
  改革时代,呼唤并造就改革家。
  1991年4月,朱镕基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并于次年在党的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务副总理朱镕基通过宏观调控大刀阔斧地治理经济过热。其“改革新政”包括财税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物价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既解决了高通胀低增长的世界难题,又成功避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8年3月,朱镕基高票当选国务院总理。他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闯机构改革的雷区。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还有集团利益,难度可想而知。朱镕基将国务院41个部撤销了12个部,将国务院系统公务员3.3万人精简了一半。他还试图将地方政府机构的500万公务员也减少一半。
  朱镕基遇到了改革的时代,在地方和中央做出的实绩逐步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
  
  放眼世界与未来的
  大局意识
  邓小平曾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大局从空间上说具有广阔性,是指关于整体的问题;从时间上说具有延续性,是指关于未来的问题。
  朱镕基的大局意识不仅体现在落实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积极推动上海浦东开发与西部大开发,体现在力促中国早日加入WTO,还体现在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方面。
  在国际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前,朱镕基为了从总体上增强国企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搞活中国经济,实行了“抓大放小”的政策。尽管国企改革的经济效益好,但改革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下岗失业人数达到上千万。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太多,导致不少人在经济上的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
  毛泽东的“大仁政”观是理解朱镕基国企改革的一把钥匙。所谓“大仁政”,就是从全局出发,立足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朱镕基让亏损面占企业的总数49%的中国企业从整体上搞活,提高经济效率,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大仁政”;而继续坚持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维持表面上的高就业率, 满足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现实利益,则是“小仁政”。当二者难于兼顾时,权衡利弊,“小仁政”要服从“大仁政”。从长远看,改革的阵痛是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求真务实的治国理政之道
  2000年3月15日,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坦诚心迹:“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这反映了朱镕基的为官理念和人格追求。
  工科出生的朱镕基反对沽名钓誉,主张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敢于讲真话,不怕得罪人。这是朱镕基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
  1998年3月,朱镕基總理主持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五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敢于讲真话”。
  2001年,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是:“不做假账”。同年10月,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题字“不做假账”。
  为人民办实事,多做“民心工程”,也是朱镕基求真务实风格的体现。“菜篮子”、效能、住房三件事构成了朱镕基当年主政上海期间为民做实事的“老三件”。
  务求实效,不图一时虚名,不在乎个人荣辱得失,是为大政治家。
  朱镕基还未卸任时,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对本届政府的评价,“由人民和历史来做”。退休7年,深居简出的朱镕基依然备受关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眼下《朱镕基答记者问》在全国的热销,折射出的恰是肯定与怀念的殷殷民意。
  


作者 王春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