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的台湾语境

关心大陆政治的一些台湾人最近似乎很高兴,但并非因为经济有所好转或政府发了红包。
在前不久,习近平说了一句:对台工作同志,要学习闽南话。台湾知名人士评论说:「这下子,想必懂闽南语(话)的同志要扬眉吐气了,不论他们是不是能学习闽南语,这句话让台湾人听着高兴。至少,有人重视闽南语,认为对台湾人讲话如果懂得闽南话,沟通会更亲切一点,思想也更接近一些——就像是去上海能讲上海话,去四川能讲四川话,去香港能讲广东话一样。」
习近平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早前走访台盟中央时,特意与年轻的工作人员交谈,询问对方是否为台籍干部,以及会不会讲闽南话。习近平的这一表态一下子让闽南语在人们视线中闪耀。闽南语在台湾究竟有多重要?
乡愁和拼搏的二重唱
说起闽南语,恐怕很多人心头最先浮现出的就是《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有人说,闽南语文化圈中有着两大永恒主题,一是乡愁,二是拼搏。
台湾居民以来自中原而定居闽粤的移民为主,这种移民经历,使台湾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台湾人的祖根意识和族群观念也异常强烈,一些闽南歌曲多表达思念家乡、渴望回归故里的心情。同时,最早的台湾移民拼搏开拓与冒险家的特殊经历,赋予了台湾社会人文心态与文化性格的重要特征。《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准确地抓住了台湾人开拓精神中拼的典型性格特点,因此作为民众心声的概括与传递,才长久流行不衰。
在台湾,除了少数特别年长的、老辈子来台的人,或者是家住在新竹以北的学校年轻人不会讲闽南语以外,95% 的台湾人都或多或少会讲闽南语。特别是如果要往基层走,比方去修车、买菜等等,多半用闽南语的多。即使是台湾有将近 600 万的客家人,他们也都可以讲闽南语。
就习近平要求对台官员要会讲闽南语一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蔡逸儒认为,过去多年来,两岸在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台湾人常常质问,大陆处理对台事务的相关机构及其成员到底有多少能够使用闽南语和台湾民众博感情?在台湾地区,经过长期的教育,全民流畅运用「国语」已无问题,虽说多一种沟通的方式,尤其是如果能够使用当地民众惯常使用的方言,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更能展现亲切的一面,但如果到了曲意承欢的地步恐怕也无必要。习总书记并没有说通晓闽南语是涉台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后面所反映的则是心态和做法的问题。
浓郁的政治话语?
不过,在台湾很少人讲「闽南语」这三个字,而是说「台语」。「台语」讲得不太流利,那就是不够「轮转」。尤其是外省籍的国民党人必须在闽南语上狠下功夫,才不会吃暗亏。
马英九从 1996 年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时就开始向专业老师学习闽南语,一直学到 2008 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才因政务繁忙而暂停学习。马英九的闽南语学到什么程度?有时候还能唱上几首闽南语歌,有人称,「这样才不会显得跟老百姓那么格格不入」。马英九的闽南语老师曾公开马的课本,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闽南语在台湾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从马英九学习闽南语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把闽南语往政治上引,是在李登辉执政后期,他开始在正式场合讲「台语」。在「立法院」,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刻意以「台语」来问政,甚至会故意针对「外省籍」的国民党官员,质问其会不会讲「台语」。
「喝台湾水,吃台湾米,为什么不会讲『台语』?」这俨然已成了生活在台湾社会的道德标准。很多人因为不会讲「台语」而失去工作机会;另一面是,许多「外省二代」扭曲着学「台语」。
2000 年,民进党上台,陈水扁把李登辉之前讲的「两国论」用「一边一国」来代替。「一边一国」是「台语」俚语,是小孩子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大伙分成两队,一边用手比划一条线,一边说「你那边一国、我这边一国、大家一边一国」。而在陈水扁的「引导」下,「一边一国」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政治用语。
于是,一种粗暴的逻辑渐渐形成——讲「台语」,才是爱台湾,才是「我们」。而国民党是讲「国语」的,是「外来的」;民进党是讲「台语」的,是「真正的台湾」。在民进党执政的那些年,有一度全部「绿化」台湾的方式之一,就是从上到下全都讲「台语」。陈水扁当年提名的「考试委员」上任后,主持的多次公务员考试中,都选择考「台语」。那时的社会氛围,好像不会讲「台语」就入不了主流社会。
有台湾人士回忆,当初民进党执政后,「台语」的曝光度虽然越来越高,水准却似乎越来越低。现时,大众传媒所展现的「台语」,经常是不雅、粗俗、没有礼貌的。实际上,闽南语继承的是上古汉语,非常典雅,比如许多唐诗用闽南语来念,才能念出韵来。而台湾人在电视上讲的「台语」展现出来的,却经常是嚣张、无礼、大摇大摆,动不动就「呛声」(用言语挑衅对方)。
年轻人不爱闽南语?
现代台湾年轻人对闽南语不太追捧,大学生很少讲闽南语,甚至根本不会讲。原因是他们的社群中,多数人都用「国语」,英语和韩语反而比较受欢迎。走到西门町如果你向年轻人问路,讲的是闽南语,他会愣一下再用「国语」回答你。但如果去购物商场,售货员如果不会闽南语,那就傻了——生意少了一半。
在台湾的大小课堂上,除了一些乡土课程外,也基本上是「国语」上课。「因为用闽南语上课会被抗议本位主义,毕竟班上还是有客家人、原住民、东南亚移民的小朋友。并且如果要讲解数学及物理化学等东西,闽南语很多字都不知道要如何发音。」台湾网友 poipoii 表示。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闽南语的语言学价值早已得到了认可,作为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已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随着闽南语区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闽南语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本刊综合)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