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起历史的碎片 德胜门内的胡同传说

作者
作者
传统关系女儿时间选择

如今的北京内城大片的胡同都被拆了,盖起了一栋栋的新楼,徒留下一个个胡同的名字孤零零的飘荡在空气中。还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的胡同更显得尤为珍贵,这些胡同的墙砖里满满的记载的都是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这期咱们就前往德胜门内,说说这里四条胡同的渊源,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三不老胡同 郑和情非得已当太监

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有一章专门详述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其实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郑和坐着游轮七次下西洋旅游去了。这件事搁到现在,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明朝那会儿,当时的中国人还都以为地球是方的呢,七下西洋这件事绝对算是丰功伟绩,所以郑和还被称为伟大的航海家。那这位航海家郑和在北京的落脚之地在哪儿呢?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有条三不老胡同,相传早在明朝的时候,三保太监郑和就住在这条胡同里。众所周知,郑和不是个全活人,11 岁那年就当了太监,俗话说:幸福的人都有相似的幸福事儿,不幸的人各有各的倒霉事儿。在太监行业里,有王振那样为了大展宏图而加入太监队伍的,也有李莲英那样为了生存而选择太监这个铁饭碗的,但是郑和和他们都不一样,郑和净身其实也是情非得已。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基本档案信息。

郑和,曾用名马和、马三保;籍贯是云南;出生于 1371 年,卒于 1433 年,享年 62 岁;死因是下西洋归国途中积劳成疾,不治身亡。

1371 年郑和出生,那年朱元璋登上皇帝这个宝座已经四年了,但是郑和的老家——云南那地界儿还没被拿下,直到他 11 岁那年,明军统一了云南,小郑和被当成俘虏带到了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朱元璋当时的一个创意,就让这些云南汉子转眼间都变成了小太监。

不过在太监这个行业里,危险和机遇是并存的,郑和参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他 19 岁的那年,被燕王朱棣看中,于是把他调到了北京的燕王府当起了家政服务员。直到他 32 岁那年,一场靖难之变,朱棣登上了皇位,郑和立了战功,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成了朱棣的第一秘书。

在此之前,郑和姓马,叫马和,但据说,「马」不能进紫禁城,所以朱棣才赐给他一个「郑」姓。说来可悲,大明皇帝当年生生剥夺了郑和做男人的权利,他还鞍前马后地为王爷效力,现如今区区一个姓氏就让他感恩戴德,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

相传三不老胡同的郑和故居是单位分的,郑和的小名儿叫「三保」,当地的老百姓又尊称他为「老爹」,所以这条胡同最早是叫「三保老爹胡同」,北京人说话舌头懒,一百多年后,「三保老爹胡同」已经演化成「三伯老胡同」,直到清末才称之为「三不老胡同」,而这个名字已经很难让人跟三保太监郑和联系在一起了。

花枝胡同 红楼梦里真假花枝巷

北京是孕育《红楼梦》的地方,也是曹雪芹创作完成《红楼梦》的地方,北京还是曹雪芹隐居和埋骨的地方。所以北京城里大街小巷能跟《红楼梦》还有曹雪芹挂上钩的地方,不在少数,像大观园、植物园里的曹雪芹纪念馆等等。德胜门内与红楼梦有关系的地方就在三不老胡同的南边,有一条不起眼的 L 型的胡同叫花枝胡同。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道:凤姐的老公贾琏偷着在外面迎娶了「尤二姐」,在外边置办了一套外宅,金屋藏娇,具体位置就在荣宁街后二里远近的小花枝巷内。

花枝巷和花枝胡同字面上看起来确实有血缘关系,至少曹雪芹是受到了花枝胡同的启发,但是单凭这点还不能轻易下结论。直到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 1933 年,在北京内城里还有十几条花枝胡同,凭什么这条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花枝巷呢?其实这条胡同可能性最大,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而是因为它的位置。从干隆年间的北京地图上能看出来,花枝胡同往东不远就是恭王府,有很多红学家认为,恭王府就是大观园的原型。而《红楼梦》里有一个情节,就是邢妯烟的丫鬟拾到一个当票,薛宝钗问这个当票是哪个当铺的?丫鬟回答是 「恒书当」。而这个当铺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就在鼓楼西大街。

这么多地点一股脑儿地扎堆在这里,难免不少人都认为,德胜门内的「花枝胡同」就是《红楼梦》里尤二姐的故居了。

尚勤胡同 张延龄迟来的报应

从花枝胡同东口出来,继续往南走,就是德胜门内的尚琴胡同,它因为一位国舅爷而得名。大家应该听说过,在明朝历史上有位皇帝,一辈子只娶了一个老婆,他就是弘治皇帝,朱祐樘。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找了这么一个忠贞不二的丈夫,朱祐樘的老婆张皇后,算是嫁对了老公。

咱们常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经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突然大富大贵了,那些家里的其他亲属便开始跋扈嚣张、不可一世。不过用这句话来形容张皇后的家属,似乎不大公平,毕竟她老爸做人低调,一辈子不招惹是非,没给女儿和女婿添过什么麻烦。但是遗传基因也有变异的时候,张皇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继承了老爸的爵位,却没能继承低调的优良传统。

张延龄当年就住在德胜门内,这条胡同因此得名「张皇亲胡同」,从这个名字咱们就不难想象,当年这位国舅爷仗着自己皇亲的身份,是何等的飞扬跋扈了。至于当姐夫的弘治皇帝朱祐樘,也有点轻微「妻管严」,碍着老婆的面子不敢把小舅子怎么样,只能时不时地把小舅子召进宫来谈谈话、做做思想工作,结果只有两个字——没用。

最终弘治皇帝因为吃错了药而一命呜唿,天资聪颖,但只要是和做皇帝无关的事儿,从斗鸡走狗、骑马射猎到吹拉弹唱,甚至于梵文、阿拉伯文,都一学就会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豹房」耍了十六年也死了,可张延龄还活得挺硬朗,直到张太后的侄子——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恶贯满盈、天怒人怨的张延龄才最终遭到了报应。在人们的欢唿声里,张延龄被斩首于西四牌楼,徒留下一条「张皇亲胡同」,直到民国时期,才改叫「尚勤胡同」。

定阜街 杀死朱棣小舅子的元凶

尚勤胡同再往南,就是定阜街,定阜街名字的来源也跟一位国舅爷有关系。说起定阜街,不少人第一想到的肯定是 3 号院的庆王府,其实这条胡同还有另外一位住户——徐达的儿子,徐增寿。

徐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年他踏进北京城,赶走元顺帝,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徐一家子没少出人才。徐达的三个闺女,大闺女嫁给了燕王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后,其他两位闺女也分别成了朱元璋的儿媳妇,跟皇帝结成三门亲家的大臣恐怕是古今少有了。徐达的四个儿子里,咱们单说说老大徐辉祖和老四徐增寿。大哥誓死效忠朱元璋,老朱去世以后又一心捍卫小朱,朱允;而老四徐增寿却站在大姐夫朱棣这边。话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以后,徐增寿跟大姐夫自告奋勇,要求跑到南京去当奸细,结果被朱允发现并亲手砍死了。朱棣打进南京城以后,抱着小舅子的尸体嚎啕大哭,此后,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由他的儿子世袭爵位,并且在北京的德胜门内分了一套房子,名为「定国公府」,这就是「定阜街」最早的由来。

小舅子安顿好了,再回过头来看看大舅子徐辉祖。据说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坚决不肯接受「国舅」的身份,跑到老爸徐达坟前痛哭流涕,而朱棣又因为怕老婆又不敢杀他,最终只能软禁在南京的徐府里,只求他别再跑出来惹事儿了。

经过无数个斗转星移,空间未变,却物是人非。在时间的年轮里,这一件件发生的或精彩或黯淡、或喜乐或悲情的事情,一个个历史的碎片积淀成了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留在了时间的记忆里。


作者 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