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时空意象的当代演绎

作者
作者
平台强大快速探索服务

启蒙与激情

出生于 1962 年的展望是当代艺术雕塑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60 后在青年时期经历过启蒙与激情的洗礼,见证了并仍见证着中国历史及社会的变化。而展望则是其中至今仍然颇为先锋的一员。他的实践不仅始终紧跟时代的脉动,激发着即时的对话,还持续地拓展着可塑媒材的边界,从而突破传统「造型」语言所设下的限制。

展望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展望至今三十余载的创作脉络内含着他在关注兴趣上的突发迭代。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写实主义雕塑《坐着的女孩》使得展望跻身于「新生代」艺术家之列,已是美术史的经典。不过,他旋即便开启了具有表现意味的观念实验—「中山装」系列(1993 年),颠覆了大众对于该服饰庄重威严的认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雕塑的开端。此乃首次迭代,而更为观念性的操作紧随其后。

1995 年至今一直创作的不锈钢作品—闪亮耀眼的「假山石」系列,延续着展望对社会万象的敏锐观察,获得了国内及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誉,令展望名声大噪。「假山石」以中国古代林中的太湖石为原型,但不同于传统园林内的景观石,手工打造出光滑闪亮的不锈钢山石,其所采用的不锈钢材料服务于加速城市化的观念,揭示了物质消费蕴含着的无尽欲望。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

然而迭代没有止步于此,艺术中愈发泛滥的观念性使展望感到厌倦,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走回到媒介与技艺的深处。作品依旧保有着具体的、可被体验到的知觉形式。展望个展《埃迪亚物》呈现的是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渐进层次。作品横跨展望整个艺术生涯,他早年创作却从未展出的《地下》第一次公开陈列。「埃迪亚」即 idea,展望逗趣地采取音译。意为一切美的现象都是理念的客体本质的表象形态。以某种追求同一性的形而上学套用在展望的艺术上是注定失败的。「埃迪亚」在所指层面上的放肆游弋所解放的是艺术家个体的直觉、情绪、灵感。展望所实践的是越界,但他所实验的是对获得新身份地避免。

两极间的权衡

迄今为止,展望最为人熟悉的作品是其代表作《假山石》。1995 年,展望创作出《假山石》,正如其在《创作心路概述》中所说:「没有工业革命,我们人类就不会上一个台阶,但工业革命绝不是永久的方案,它应该是一个暂时的平台,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个平台。不锈钢假山石针对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把「传统」和「当代」视为两极,那么「石头」是「传统」的代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代表了自然农耕社会的审美信仰」;「不锈钢」是工业化现实的集中反映,展望觉得它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一种号称永不生锈的、可以抛光镜面的金属物质」。对这两种材料的选择与「把玩」,使展望触摸到了这个社会的命脉。

艺术家展望创作的《假山石》和传统文人审美的「假山石」相比,来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不锈钢的制作理念。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传统的文人世界的审美活动,而是依靠精密的制作手法和现代工艺,与文人的理念、展望的观念相辅相成。特别是展望最新的创作,他在不同的材料、工艺和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借用流体力学、数学算法、抽象哲学创作而出的无穷造型,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论,成为现代「文与匠」的象征。

宋人的假山石是自然的历史、风化的历史、时间的历史;「物」却是人的历史、智慧的历史、科技计算的历史。展望通过艺术创作呈现了两种时间,一个是遥远的自然时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另一个是当下的时间,经过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革,技术定义之下的「人」与「物」。现代数学运算得出的无限二分之一的雕塑,与传统的假山石,形成文石与科学之物的对比。未来科技的「造物」,有着「既不是这般,又不是那样」的感受。置身其间,宛若穿越时空。

创作高峰《假山石》

《假山石》无疑是迄今为止展望创作历程的高峰,也是完美体现了其「观念雕塑」理念的作品。关于对《假山石》所进行的延续创作,展望给出了两个理由:理由一,「假山石」是个符号,但是到了「不锈钢假山石」就不仅是符号了,它变成了一种态度。石头作为创作中所使用的主体,它所携带的意义与其他自然、人工对象都有所不同。「石头」的对照物是「人」—艺术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存在,这是文艺复兴的理由。但相对应这个世界观,现在有另外一个观点—人的一切都是为了「自然」而存在的。除了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从文明的进程角度、从时下的语境来讲,还应该有一个以「自然」为中心的学说,这个学说和前一个学说是一种抗衡关系。

人与自然可以协调,也可以对抗,或者永远都是协调与对抗的关系,这是宇宙的两极。于是,在目前强大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中,不断推出各种不同造型的石头就成为了一种文化态度。而这个石头并非复古的自然之石,而是用不锈钢拷贝制造的美丽的当代之石,它含有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所有的思考成果,是在文明成果之上的关于自然的思考。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像古人一样「玩」不同造型的石头。「人与自然应该平等,这是我的理念,所以我不能只用一个石头代表『石头们』,正如我们不能用一个人代表『人民』。」展望如是说。

理由二,既然「通过拷贝然后再造」才是《假山石》作品的语言,那么这个语言就应该在整体上予以完成,它是一个连续行为。所谓「再造」是要创造新的故事和新的流通。《假山石》作品是个转折点,如同沙漏的中心,它的前一半是传统,后一半是现代、后现代,乃至未来的可能性。《假山石》所展开的世界有一个面对的对象—人的世界,两者的丰富性应该是对等的。

在展望看来,所谓中庸,其实是指一种包容性,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方式,这和「游戏」的意思是相吻合的。他认为游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都能玩的一种东西,这里面的复杂程度完全可以和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相比较。而且它需要很严格的规则,否则就不是游戏,保持这种高度的规则意识和游戏心态,实际上也就保持了某种独立。独立状态下的艺术家是可以构建自己的「梦想世界」的。与其将其视为「白日梦」,不如视为一个艺术家对自己艺术世界的建构、维护和坚守。

一正一负的中立姿态

展望基于「假山石」的艺术作品,进行着「景观制造」。这一创作沿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将「假山石」置于「第五空间」之中;二是对「假山石」进行现实空间的置放,使其成为现实空间的参与者,同时将现实虚幻化;三是基于「假山石」的既有创作基点,继续进行深入,或者解构。

第一类创作:从 2000 年的《公海浮石》到 2001 年的《镶长城》《新补天计划》(2001—2003 年)、2004 年的《珠峰计划》、2005 年的《漂浮的仙山》,展望借助对「亦真亦幻」的特殊地点的选择,拓展了假山石的寓意空间,走向了精神性的公共空间—「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也不是超现实的空间,它是一个居于两者之间的真实空间。从艺术品摆放的角度,我把它叫作『第五空间』。」第一空间指艺术家的工作室,然后是展厅、画廊,接着是室外公共空间,第四是收藏家或收藏机构的私人空间。展望在《我的实验艺术轨迹》中做出了解释。

第二类创作:从 2003 年的《都市盆景》到《都市山水》(2003—2005 年),「假山石」作为一个「符号」,被置入与不锈钢日常器皿组成的都市景观之中。在光怪陆离、雾气弥漫的展览现场,「假山石」前者的文化性,不锈钢日常器皿的日常性被奇异的杂糅在一起,成为魔幻现实的指代。两件作品均成为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隐喻者—一方面充斥着浮华;一方面弥漫着虚幻。2008 年展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园林乌托邦》个展,是这类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现。展览题目「乌托邦」与展望的「游戏」心态和「梦想」情节的暗合被提示了出来。展望把自己的艺术世界化名为「乌托邦」。

第三类创作:《素园造石机》(2010 年)和《我的宇宙—初始》(2011 年)。前一件作品的广告词「1 小时等于 1 亿年」,展望将漫长的时间段极度压缩。现场所用的巨型机器装置,机器制造真的「假山石」的过程,以及真的「假山石」粗糙的质感,三者将「传统」「历史」以及对它们的诸多阐释撕破,露出其真实、残酷的一面。后一件作品把「假山石」的瞬间爆破过程极度延长,「不立不破」「不破不立」在舒缓的视频播放中呈现。在光影折射所造成的奇异景观中,现实却被赋予了魔幻的表皮。展望的中立姿态在作品的一正一负中呈现。


作者 张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