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系

作者
作者
专业全面平台智能标准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等教育理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南通大学作为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实施「8050 计划」,将「祈通中西」的世界眼光、「力求精进」的卓越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指向

新时代需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导向和绩效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在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中完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事业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需要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更新速度大为加快,迫切需要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专业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将基本的学科理论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提高其从业技能水平,从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体现高等教育基于时代发展的前瞻性引领。

新时代需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一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兼具的应用型人才来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需求—对接—产生新需求—再对接」的动态过程中,变革和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相匹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维度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对标「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高校的重大使命,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成为办学治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成为教书育人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南通大学牢固树立育人中心地位,实施德育跟进、教学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实践跟进五位一体的「跟进式」教育,在「拔节孕穗期」参与学生生命成长。注重价值塑造,坚决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推进思政课主渠道守正创新,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思政课、带头做班主任、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植根于南通大学文化传统,引导学生践行「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弘扬「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新时代南通大学精神,持续放大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育人效应,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使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锻造「四有」教师,始终把「好教师」作为培养「好学生」的第一前提,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一方面突出师德引领,通过选树「我最喜爱的老师」「年度卓越贡献人物」等师德先进典型,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德育的施行者,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重大事项中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强化高端引智,坚持引培并举,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通、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融通」,实施大类招生和宽口径培养,增强综合素质。推进「课堂革命」,推广和优化小班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加快智慧教室、慕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进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完善学习评价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对接实际需求,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链」。要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构筑先发优势,就必须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进行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南通大学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培养紧缺适用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打通人才需求端和人才供应端的「最后一公里」。强调需求导向,优化专业。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竞争发展」原则,做好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招生专业数从 106 个缩减至 80 个,集中优质资源建设优势专业。根据「六卓越一拔尖 2.0」要求,主动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专业,改造升级医学类、师范类、纺织类等传统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国际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大力推动更多专业迈向一流。强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紧贴地方产业布局,不断深化与政府、龙头企业的合作。与区域知名企业共建了通科微电子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实体学院,深度引入产业资源,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成立以首任校长命名的张謇学院,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特区,聘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担任院长,以智能科学为主线,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强调搭建平台,强化实践。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新增校企联盟、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73 个,为学生成才提供「实战化」模拟平台。同时加强质量监控、大数据应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评估,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跨界整合资源,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南通大学坚持「大教学观」,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勇于「试水」,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积极倡导科研反哺教学。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反哺,强调「科教融合」,要求教师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通过「研本互动」「本科生导师制」,促进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开展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学术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趋势,实施「高水平国际交流工程」,与世界排名前 200 位的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学生对外交流力度,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借鉴世界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特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发挥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的牵引作用,搭建「四层三维」学科竞赛平台。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提高孵化功能,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土壤和氛围。近年来获全国「创青春」大赛金奖、机器人大赛冠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我们要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强化社会需求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浦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