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群众住得更好

作者
作者
专业全面功能部署高效

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一项民生工程,关系到全面小康建设大局。新沂市瓦窑镇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不等不靠,不偏不虚,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聚焦「能致富、生活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联户」网联户连心,房子怎么建,农民说了算。实行党员干部「联户连心进网格」制度,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零距离、常态化。把全镇划分为 12 个一级村网格、75 个二级组网格、8799 个三级户网格,推动全镇 40 个党支部、1000 多名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织成了一张覆盖村组户的大服务网。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在这张网格中找到自己独属的「坐标」,从而将服务、协调、管理、维稳功能延伸至社会肌体的最末梢。镇干部联系党员中心户,镇党委、政府班子每个成员联系 1 个村、10 个农户;普通党员「1+N」联系服务农户,每名普通党员按照居住区域和就近联系的原则,联系 5—10 户农户,围绕农户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服务工作。在农房建设中充分征求农户意见,让农民意愿贯穿于农房改善工作各环节。在不违背专业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农户的实际需求。根据多数群众要求,在建设农房过程中就院墙、绿化面积、停车位、小菜地等及时作出调整。成立农房改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统一指挥,集中调度。充分利用新型社交工具,将工作指令、手续办理、情况反馈等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每个人的手机上,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注重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等问题进行严肃问责,确保全镇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服务」网服务到位,既要生活舒适,又要留得住乡愁。多元联动组建服务团,重点解决社区功能配套问题。按照省及徐州市关于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功能配套达到「五通十有」,修建村口公园、百姓舞台、乡情馆、党群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社区内部管理由物业公司负责。入住社区后,群众既能享受农村田园风光,又能拥有新型社区所有的服务功能,住得舒心、安心。社区内外绿化全部使用群众自发捐赠的乡土树种,辅以彩色化苗木加以点缀,文化广场采用本地企业生产的彩砖进行铺设,不仅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而且体现了乡土特色。社区小品景观用老磨盘、老石槽等传统物件体现传统习俗,保留乡愁记忆。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设党建一条路、传统文化一条路,制定村规民约,党员带头执行。开展党员中心户及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成立农民艺术团,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构建百姓精神家园。

「保障」网推动产业配套,富民增收走得远,撬动乡村振兴。「党建 + 产业」「党建 + 就业」「党建 + 创业」新模式不断拓宽农民群众致富路径。农房改善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提档升级的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环境,更是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先决条件,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实现集中居住后,瓦窑镇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新增复垦耕地及土地流转,扩增梨树种植面积 800 亩;依托永晖农业,实施规模化高效设施农业、中草药种植和有机稻麦种植。整合包装「街集芹菜」地理品牌标识,打造「万亩荷花池」「四好农路景观带」。发展新型观光产业,按照「一村一特色」的理念,打造一批具有瓦窑文化内涵、体现瓦窑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示范村,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乡村旅游品牌。

(作者系新沂市瓦窑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 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