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新优势

作者
作者
全面强大探索智能高效

面对资源环境日益制约常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常州紧紧抓住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新优势。

常州过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常州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创新驱动。当前,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瞄准国际科技创新的趋势,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致力做到「五个突出」。

突出重点方向,即明确常州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坚持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突出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形成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径。突出重点环节,即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突出重点领域,即结合常州自身实际,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敏锐把握战略前沿,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突出创新主体,即着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革新、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创新效率,即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集中、合理、高效使用有限资金,考核评价投入产出效果,切实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

具体来讲,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还需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协同创新

建立各类创新主体有效互动、各类创新资源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是常州加快提升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顺应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是释放科技资源优势、激发各方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化常州经科教联动的产学研模式,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各方资源围绕产业高度集聚,支持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活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主动面向市场,加快形成合作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尽快实现知识技术化、技术工程化、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对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只有金融发达,才有科技创新的活跃。大力推动科技元素与资本要素的对接,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发展并放大科技支行效应,努力壮大天使资金,广泛吸引各类创投资本,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技术交易方式,探索技术成果资本化、股份化路子,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新渠道。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继续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积极发挥企业在引才、用才上的主体作用,以更广的视野、更宽的渠道、更大的力度,大力引进一大批我市产业发展急需、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新优势。

强化技术创新

紧密结合常州制造业基础较为雄厚的特点,把科技创新贯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虽然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不小,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主要还依赖进口。必须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重大先进技术成果,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开发一批核心器件、成套设备和整机终端产品,努力实现技术层次和产业规模的双提升。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针对常州传统产业居多、产业结构偏重,经济发展面临附加值偏低、节能降耗压力大的双重挑战,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传统产业的主攻方向,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规模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和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选择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

充分激发企业这一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力量,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打造一批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

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支持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科技合作,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当前并购国外企业的有利时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境外研发机构、高新企业,努力获取国际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推动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衔接融合,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培育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誉集团研究院、瑞声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常州特色的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已爆发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必须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企业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推动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赢得新一轮发展优势。

强化平台创新

各类园区和创新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快培育产业的技术源头,发挥并放大园区、平台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促进作用。

结合常州地方特色、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各类创新载体,重点加强「一城两区三同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总体布局。积极把常州科教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和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激发并放大「创新之核」效应;全力推动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拓展空间、提升产业、完善功能,加快做强「创新两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建设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尽快做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高地」;积极提升 13 个省级以上科技产业园的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水平,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集群」。

此外,还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创新平台功能,重点建设「一平台三中心」(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产学研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股权激励、科技成果交易、股份代办转让等先行先试,不断增强承载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