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南京市江宁区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按照江苏省委工作会议、南京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担当作为、克难奋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进展。我们全面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科学意蕴,从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加快构建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人民安全为宗旨、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大安全格局,推动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深刻领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既注重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安全稳定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更高起点上拉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协同推动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动态均衡;准确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路径,注重前瞻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牢牢把握安全发展主动权,努力在复杂环境下、多重目标中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系统思维,谋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江宁以统筹之策、非常之举、全区之力应对大战大考,有力保障了经济运行稳中加固、各类风险总体可控。
「一盘棋」谋划。深化推进先进制造业聚力、城市功能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十大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结合疫情防控,系统比对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公安和工信等信息数据,全面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服务」行动,制度化摸清辖区人口、市场主体等动态底数,为服务企业发展、加强社会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一张网」作战。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输入性疫情,江宁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体系,实行扁平化指挥、清单化管理、流程化推进、机制化落实,推动工作即交即办、闭环衔接,督导问题日清日结、见底彻底,在十天内实现阳性病例社会面清零,迅速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立经济调度指挥部,按照「提级管理、提速办理、提质服务」总体思路,设立重大产业项目、投资促进、现代服务业等 8 个工作专班,全力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板块「各自为战」以及工作运行「中梗阻」。截至 7 月底,172 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率 91.9%、完成投资 354.5 亿元,招引中国电科院南京科研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 198 个,全力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
「一条心」推进。综合采取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压实责任等措施,广泛汇聚智慧和力量。在疫情防控第一线,5000 多名党员干部把牢交通卡口、坚守小区关口,2000 多名志愿者积极参加「疫情保障车队」「巾帼暖心服务团」等保障团队;在经济发展主战场,先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3000 余名,撬动近千亿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的比重超 95%、贡献 65% 以上的税收;在安全稳定最前沿,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健全安全隐患举报制度,广泛征集社会治理「金点子」,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强化精准思维,找准协同推进突破口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江宁因时因势调整策略举措和工作重心,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发展和安全在动态中实现平衡。
以难题破解为关键。江宁市场主体多、产业门类全、开放程度高,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我们聚焦接触式聚集性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行业企业,落实国家政策,推动新一轮减税退税政策直达快享,1—7 月,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 77.7 亿元,退税规模居全省县(市、区)第一;精准出台助企纾困「区 11 条举措」,用真金白银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定预期,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 9.8%、新增 6 家上市企业。针对物流不畅、供应链受阻等问题,成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采取物资包车运送、提升仓储能力、寻找替代货源等手段,全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提升工业用地亩均产值、扩大有效投资,启动实施存量用地提质增效行动,新增载体面积 128 万平方米。面对就业难、招工难、引才难等多重矛盾,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级人才集团,促进人岗高效匹配、供需总体平衡。
以数字赋能为牵引。抢先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签约落户一批数字商贸、元宇宙、创意设计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江宁开发区、滨江开发区入选省「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南瑞继保等 5 家企业创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上线行政审批证明事项核验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向更多领域拓展。全面完善并动态更新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打造「一网整合数据、一屏总揽全局、一体应急联动」的综合指挥调度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认真落实「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年」行动部署,一体落实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协同攻坚等措施,耐心细致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体,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拓展「15 分钟便民服务圈」功能,擦亮「小江家护」服务品牌,丰富「小葵花」关爱活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强化韧性思维,打好本质安全主动仗
江宁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点多、面广、量大的现实考验,叠加极端气候、重大疫情等不确定性风险的严峻挑战,亟需增强城市的整体韧性,统筹布局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不断提升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抵御力、适应力、恢复力。
增强经济韧性。江宁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长三角的智能制造基地」发展定位,高标准推进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评审机制,规范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和担保行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国企开展 REITs 试点,推动政府性债务规模、债务率和债务成本持续下降,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增强基础设施韧性。抢抓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机遇,加快新济洲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全面实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加强海绵城市和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前瞻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打造交通枢纽、市政管网、综合管廊、通信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冗余备份,构建分布式、模块化、并联式城市「生命线」新模式,不断完善城市「免疫系统」。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平疫结合」原则,科学划定会展体育、商务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空间「规划留白」,着力加强人防工程、地下空间、大型场馆等应急「缓冲带」建设,合理布局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健康驿站等场所,充分预留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接入条件,确保需要时转换快、用得上。
增强生态韧性。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不到全市 1/12 的能耗创造了约 1/6 的经济体量。以空前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关停沿线「散乱污」企业 52 家、连片复绿 6000 亩,打造长江入苏「绿色门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线索整改,推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断面水质等指标稳定达标,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后劲、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