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受助者

国庆长假前,参加了一个到乡下结对帮扶户慰问活动,组织者要求参与者一定要留下图像资料。为了便于拍照,三人一组,我们抬着米面,拎着食用油温情地深入农户慰问访谈。起初的几户都很热情,并很顺利地留下了图片资料。当我们来到最后一个结对户家说明情况后,这个农户极其反感,面带愠怒,愤愤地撵我们离开:「快把你们的东西拿走吧,我不需要!」同事很不理解,只得把慰问品交给同去的村干部。后来通过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户对我们帮助也十分感激,但当让他和我们照相,他就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他说:「接受施舍,还要照相,这是要剥光我的衣服,让我赤裸裸地站在人前啊,我接受不了!」
经历了这件事,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相信大家都见到过这样的捐助场面:记者们的长枪短炮面前,捐助者居高临下,受捐助的表情则很不自在,有时还得说上几句感恩戴德的话。看到这些我除了为他们的贫穷难过,同时还为他们接受如此施舍而再次受伤害而感到难过。捐助慰问活动本是件好事,可送上点钱物,动辄就要求人家表态、照相留影,甚至过多过细地通过媒体将受助人的资料合盘托出,这样的慰问捐助,会给受助人带来什么呢?
读读刘墉的这则短文,一定会有启发。纽约的冬天常常积雪盈尺,连门都推不开。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场就会停止上班,学校也会停课。可惟有一个公立小学,即使积雪致难以举步,仍然上课。一些家长打电话去抱怨,奇怪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先是怒气冲冲,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来,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家庭。困难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有时还可以带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多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有家长问:为何不让富裕家庭的孩子留在家里,单单让穷苦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与营养午餐呢?学校老师的答复是:那样做的话,会让穷苦的孩子认为他是在接受救济,而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捐者的尊严。
保护受捐者的尊严,就要改变我们的捐助慰问的方式。如果捐助者能多点理性低调,多些温情人性,让受助者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得到慰问捐助,捐助人与受助者之间不是会更加温馨和谐吗!
责任编辑:刘忠
作者 颜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