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给力小微企业

过去的 30 多年是小微企业的黄金发展期,江苏省有一大批小微企业成长为今天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如苏宁、雨润、三胞等。现阶段这一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宽松的环境约束等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随着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日渐显露,小微企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针对小微企业特点,为小微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对小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发展、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免税新政的现实意义与优惠政策制度化发展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3]52 号),从 2013 年 8 月 1 日起,我国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 2 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免税新政让小微企业得实惠
在当前宏观经济步入下行区间、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减税政策意义重大,释放出政府决心放水养鱼的信号。虽然此次减税规模不算大,但减税带给企业的实惠是真金白银,可以为超过 600 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这直接关系到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预计年减税规模近 300 亿元。在实体经济不太好的情况下,对于小微企业有时差的就是几万块钱,十几万块钱。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严冬,真正活下去。
实际运行中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近些年,我国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连续出台,但是刺激力度上仍然有限。对就业和经济带动较大的制造企业几乎都不在减免范围内。目前,很多小微企业的月销售额远远超过两万元,但盈利同样困难,期待政策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同时,未来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是地方政府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中央政策的执行效果。二是具体操作中的不确定性,核定营业额的灵活性可能抵消减税效果。政策要落实到位,不能半途打折扣或者变形走样,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科学方法,让真正需要减负、满足条件的企业享受到实惠。
构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公共政策体系,实现优惠政策制度化
免税新政在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家应从顶层设计着力,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合理税费负担框架。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本身盈利有限、不易被生意伙伴认可、发展方向不确定、转型升级难等矛盾;与大企业竞争常处于不利地位,竞争力弱、成本高、技术低、融资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长远,为小微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综合分析小微企业税收、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负担的基础上,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合理制定行业规制政策,打破小微企业同时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玻璃门和弹簧门。将免税等短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转向制度化,形成一整套合理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对一些重点小微企业的行业,可以实行鼓励和奖励政策,特殊的渠道奖励和资助,通过国家的努力建立相应的基金池,容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来辅助小微企业。国家不应只是减免税,还应帮助企业挖基金池,帮助资金的汇集,帮助小微企业的发展,保持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减少创业者后顾之忧。
金融支持新政的现实意义与小微企业融资制度创新
近日国家还出台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金融支持新政,对深入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完善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创新,推动形成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升小微融资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增强小微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路径相结合,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依照金融支持新政,政策支持不但要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持续发挥作用,还要更加强调沿着市场化路径发挥作用。所谓市场化路径,就是要让金融机构愿意贷给小微企业钱,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设定差异化监管政策,目的就是有效激发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的内生自觉和内在潜力。一是中央政策强调的是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中央政策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发力点在于解决资金的来源、方向和使用效率上,强调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从可操作性方面看,在中央政策层面构造有利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环境,重点在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投向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二是地方政府政策设计重点考虑小微企业融资可操作性。地方政府要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增进贷款企业的信用水平。
金融支持新政在小微企业集合债券方面有新突破
金融支持新政提出,未来将扩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试点规模。从表面上看,这一方式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债的信用风险,但实质上往往是由政府信用为集合债信用风险买单。由于可担保资源少,集合债的担保「瓶颈」始终难以突破。如不相应调整现行国有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的考核体制,仍难以改变资金更青睐中后期项目的现状。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使中小企业集合债在市场上较其他融资方式更具优势,将成为能否扩大发行规模的关键。从源头上看,集合债本身是只有大企业才能发行的债券,通过鼓励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本身的意义除了拓宽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外,更重要的在于突破了只有大企业才能发债的惯例,对债务工具进行了创新,也更进一步地表明政府对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决心。从增信层面上来讲,由于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品、经验风险大、资信水平低,为了解决发债需求和自身信用水平低的问题,就需要对集合债进行增信操作。金融支持新政通过当地政府融资平台作为主体发行企业债券,该行为本身是外部增信模式,且比原先小微企业集合债由融资平台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增信效果更佳。银行委托贷款除了发挥银行信用中介的职能,也为民间借贷的双方牵线搭桥,并充当监督和见证者,从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小微企业的外部增信效果。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制度设计更为迫切
探讨信用担保创新机制,重要的是改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担保机构资金补偿机制,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市场主体的业务创新。业务创新包括:引入第四方分担企业违约风险,减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以某种形式承诺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第四方将以预先约定的优惠股价参股企业,帮助企业偿付银行债务并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规避破产清算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保留企业的潜在价值;开发不以银企之间直接联系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如抱团增信,充分利用担保公司在获得小企业信息方面优势,通过引入政府资金、担保机构资金以及抱团风险准备金,提升信用能力,建立了风险控制网络;基于担保机构平台实行融资担保与股权投资直接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担保公司作为风险投资者,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合同中设置特定条款,分享企业成功可能获得的收益;担保公司根据产业扶持政策等,确定进入项目的企业类别和要求,由专业顾问机构对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进行资金需求打包,由信托公司设计、发行债权信托。
责任编辑:许筠
作者 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