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江苏之路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尤其是 2011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以来,江苏坚持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标准化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督导为抓手,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走出了一条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的发展路径,成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国第一省。如今,全省 6100 所中小学的 656 万在校学生已沐浴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共享实现梦想、人生出彩的机会。
正面现实: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尽管江苏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基础教育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其他省份一样,依然面临诸如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教育发展差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等问题和矛盾。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差异。总体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三元经济结构」造成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明显。如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的保障水平不均衡,义务教育投入差距仍然较大,师资队伍在学历、职称、骨干教师比例等方面差距明显;各区域学校发展机会不均等,教师成长机会不均衡,学生享有的社会资源不平衡等。
「择校热」等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全国普遍采取了集中稀缺教育资源办好重点学校的政策,对推动当时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政策也使得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曾一度面临泛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倾向,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师资配置的失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择校热」等一系列现象。
教育教学总体质量有待提高。「十一五」末,江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标志着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低起点和短时间内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发展差距大、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譬如虽然「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依然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等。
砥砺奋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
2015 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强化保障、提升内涵,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结出可喜硕果。当年 6 月,全省 100 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督导认定,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省份。「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美好蓝图,正在江苏成为现实。
——政府「领衔」,打响均衡攻坚战。
江苏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各地党委、政府都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依法治教轨道,采取政策激励、标准引领、督导评估、资金扶持等举措,出台江苏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做好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2000 多亿,为义务教育均衡「奠基」。
教育要均衡,硬件是基础。江苏把义务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以来,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 12.16%。为了缩小区域差距,江苏重点扶持苏北扶贫攻坚县,并以奖代补扶持苏中和革命老区,省财政投入 200 多亿元,各地配套资金 2000 多亿元,组织实施农村学校食宿条件改善、经济薄弱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攻坚等 10 大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师资流动,「单位人」变「系统人」。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前提。江苏 2012 年起就明确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 15%。2013 年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全省中小学教师逐渐由「学校人」转向「系统人」。同时,以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准。
——656 万孩子,「共享好教育」。
江苏坚持以「公平」为基点,切实保障每个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全省基本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目标,入学率达 99%,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 85%,约 70 万「流动花朵」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同城待遇」。投入 6.1 亿元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为近 20 万名留守儿童新建和改建食堂、宿舍共 64 万平方米,保障留守儿童学习有教、生活有保、心理有慰。实施「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 96%,将「有温度」的公平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未来目标: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成绩已成过往,未来仍需努力。尽管已顺利通过「国标」,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也是更高追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教育部对江苏率先在教育现代化探路的要求相比,江苏义务教育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正如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所言:「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一着不让地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
这标志着,全省义务教育已进入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发展新阶段。这需要我们:
——继续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实解决督导评估认定发现的重点问题,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继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质量,切实把教师流动摆在首要位置,有力有序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使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家长从「不能择」变为「不需择」。
——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使薄弱学校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江苏未来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推进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力争 2018 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为 80%、2020 年为 90% 左右。
让 656 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让广大百姓有更多「教育获得感」,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仍然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 宁
作者 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