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路线在为民务实清廉中生辉

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既是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也是「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的重要使命。8 月 27 日,江苏省社科联和群众杂志社联合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家座谈会。会上,针对如何聚焦「四风」不「散光」、整改落实不「虚空」、践行群众路线不「走偏」、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走神」等实践问题,与会专家站在理论前沿阐发观点、总结经验、提出对策。现择要推出专家发言要点,供大家参考。
打开迈向善政之通途
盛克勤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中央和省级层面有序开展。活动中,人们有个共同的关心,即活动能否收到实效?如何见到成效?我感到,要解除人们的这个担忧,要使活动不认认真真走过场,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应该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着力:一是聚焦「四风」,切实解决党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拥抱群众,根本解决党在路线方面出现的深层问题;三是追求善政,深入解决党在执政方面反映的境界问题。第一层面可看作是活动直接的要求,第二层面可视为活动关键的成果,第三层面则应是活动终极应达成的效应。从某种意义来说,第一、第二层面是前奏、是基础,可看作除弊之先行、革新之强音,而第三层面才更重要、更本质,应视为目标之目标、成效之成效。确立这一认识,不仅符合中央精神,而且对于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认为,理解有三:
首先,要认清聚焦「四风」是有限目标。大家都已知道,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但这并不是党要解决问题的全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使活动取得成功,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十分重要。」因此,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他同时指出,「既然开展活动,当然要取得成效,而且成效越多越好。但我们也要实事求是,这次活动为时一年,具体到一个单位也就三个月,不能要求一下子就把党内存在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解决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仍然要靠经常性工作来解决。这里有一个伤其十指和断其一指的关系问题。」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聚焦「四风」就是一个有限目标、是一个切入点。而惟其是有限目标、是切入点,我们在取得实效上就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懈怠。因为,如果连问题切入的有限目标都难以达成,则还谈何使命实现。所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活动全程都要十分注意聚焦「四风」,务必做到「不走神、不散光」,务必肯下苦功夫,拿出真招数,取得好实效。这是必须首要把握的。
其次,要了解活动主题是群众路线。聚焦作风建设固然是活动的主要任务,但这与活动的主题仍然不能划等号。党的十八大所作部署是,「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也指出,这次活动「主要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以上关于活动「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的表述,使人们清楚看到,在聚焦作风建设、解决「四风」问题的后面,中央还寄予着鲜明的思想理念、党性原则以及队伍形象等方面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活动动员时所说,「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刘云山同志在贵州调研时所说,「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感情」;也正如赵乐际同志所言,「我体会,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就告诉我们,聚焦「四风」,聚到深处是群众。活动最重要的主题还是要落脚到对群众态度和群众感情、与群众联系上来。由此出发,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就要善于围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引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透过作风问题的表象,从深层次找差距、摆问题、挖根源,切实看到党群关系正由鱼水关系朝向油水、蛙水甚至水火关系异变的现实,并组织大家奋起整改,努力防止「最大优势」变为「最大危险」,真正贯彻以民为根、以民为本、以民为尊,使活动成效建立在扎实的思想提高和自觉的路线回归基础之上,这是需要我们同时把握好的。
再次,要感悟善政追求是崭新境界。作为五年一次的党内主题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从意义出发求实效,往往更本质、更高远。关于这次活动的意义,习近平同志不仅作出了「三个重大」、「三个必然」的深刻阐述,而且明确指出,它「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显然,活动的切入点是作风建设,落脚点是群众路线,但着眼点却是党的永续执政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善于站在执政党全面建设的高度,从「五年开展一次」和「一次要管五年」的角度,从党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所提出的「四自」理念,拓展对活动深远意义的认识。活动要聚焦作风问题的解决,但却不能停留于作风;活动要围绕群众路线的主题,但更要能从根本上把握这一主题所释放出来的善政追求。事实上,解决作风问题,贯彻群众路线,都是改善党的执政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已分别在建政、立制、治党、理国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形成重要思想理论体系。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提的一系列要求,透露着一股强烈信号,能看到我党改革开放以来从强国到富民并到善政的求索轨迹。说到底,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再温群众观念,审视群众工作,进行群众路线教育,重拾群众路线这个「法宝」,都是为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服务的。毛泽东早年讲过,「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由此,我们不难感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通过「人民至上」的思想灌输和群众路线的实践强调,力图对党在新时期的执政作出一番全面改造。而以「群众认可、人民满意」的善政善举实现善治善誉,无疑是「发展起来后」党应采取的善策,是党执政理国的崭新境界。这应视为教育实践活动最根本效应之所在。
务求实效须在「深、实、常」上发力
王立平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确保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达到中央预期和人民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关键是要在「深、实、常」三个方面下功夫。
深化认识,激发机关党员干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动力。要以深化认识为基础,着力解决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浅」、「浮」等问题。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学习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讲深讲透,让每个党员干部认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与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与基层群众密切接触、真诚沟通中增进感情、培育真情。要加强激励约束,通过督查推动和宣传引导等措施,引导各级干部把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作为工作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工作方法、一种自觉实践。
解决问题,以扎实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教育实践活动只有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切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对机关作风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变化,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认同和支持。近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一是通过媒体陆续公布省级机关有关部门的整改承诺,明确整改事项、整改时间和具体措施,推动解决一批基层群众在「三解三促」活动中反映的矛盾和问题。二是认真组织开展机关作风群众评议活动。评议对象为省级机关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部门、单位和一直参与作风评议的中央垂管单位,评议内容为「四风」方面的总体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和意见建议。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曲折性要求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切实用制度管人、管事、管作风,用制度来巩固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一要根据教育实践活动和新形势要求,对以往制度进行梳理分析,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二要及时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动其稳定化规范化,增强其普遍的指导力约束力。三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以党章为根本,以党的各项纪律要求为基础,对照突出问题,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努力形成内容协调、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但制度本身要简约、管用,不能过多过滥。四要切实加强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作者系省委省级机关工委书记)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张颢瀚
群众路线一向是党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构成了党的军事力量,而且构成了这一力量的源泉与基础。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密切联系群众,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目标任务,让党风成为政风、民风的表率。
必须从解决「四风」入手,让群众认可。我们党的宗旨、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与群众路线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具有将群众路线转化为党的独特优势的基础条件。我们的领导干部大部分都在辛勤地工作,甚至 5+2、白 + 黑,但相当一部分群众仍然不认可,甚至形成了不信任的思维定势。原因主要是党内的一些不良作风影响了党的形象,「四风」问题严重背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干部虽然在辛勤工作,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导致脱离了群众、疏远了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所说,「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多想想群众的困难我们有没有解决。
必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群众服务。从目前看,在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因此,不仅要在作风建设方面建章立制,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不良作风产生的制度土壤。要把党的宗旨贯彻好、党的理论体系运用好,通过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举措,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作风问题。这样才能与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目标、要求相一致。如果说教育实践活动是着重解决党风问题,那么,当前正在开启的新一轮改革,则更多聚焦于体制机制的改革,逐步消除「四风」存在的制度土壤。
必须坚持从自身做起,做群众表率。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现在只要说到社会风气不好,就会有人说是因为党风不好,群众现在还没有完全认可我们的党风。要想社会风气好,首先党风要带好头,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影响行风,只要党风、政风、行风从根本上好转,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也就指日可待。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改进作风,强化服务,推进服务型政党建设,让党风成为政风民风的表率。如果党的风气能够真正为群众所认可,成为群众的行动表率,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就有了力量源泉。
以「四公四真」增强党群互信
刘文平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解决「四风」问题,对于改善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群互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群众观点深化党群互信问题认识。为什么有些群众会越级上访?为什么许多干部夜以继日工作却不时引发群众不满?为什么一些民心工程在老百姓眼里却是政绩工程?这些都说明了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存在不信任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互信问题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但是,「四风」的存在、决策的失误、服务承诺的不兑现、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在透支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互信。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有些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生了动摇,没有弄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不自觉地淡忘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四公」拓展党群互信渠道。「公生明,廉生威。」践行群众路线,改善党群关系,要以公正、公道、公平、公开等四公促进党群互信。一是保障公正司法,实现依法治国。群众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信任是最基本的信任。只有以公正司法保障群众权益,有效规范各级干部依法用权,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办事,才能使党群关系建立在坚实的法律框架之上。二是建设公道正派的干部队伍。要有科学的遴选机制、评价机制、劣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只能干好、不能干坏。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老百姓对高考制度比较认可,在于竞争公平。要在制度设计、程序操作上公开透明,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四是不断扩大公共决策的公开程度。群众对一些决策不信任、不满意,往往就在于事先不知情、过程无监督、执行有随意性。在重大公共决策的酝酿和实施中,要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以「四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真心真情为民,才能换来群众信任。一要真诚沟通。要用好制度性沟通方式、专题调研、重大决策事项问询等,关切群众的诉求和利益,耐心地做工作,这样就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要真情解难。为什么在抗洪、抗震中,党员干部的形象非常好、威信那么高?原因就在于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员干部是真诚无私地排忧解难办实事。只要我们从群众的整体利益着想,从长远利益着想,从公共利益着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为弱势群体真情解难,群众一定感受到温暖。三要真心纳谏。现在一些基层矛盾较为尖锐,重要原因就是未能真心听取采纳群众意见。只要到群众中听取意见,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就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四要掌握群众工作真本领。在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不能简单化,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善用大众传媒工具和现代科学技术,善于以民主协商方式并始终注入真感情,从而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