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作者
作者
先进创新强大服务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将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若从种类上来看,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可知,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的作用非常巨大。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自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如讲究「天下万物苍生为一」的自然观,讲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亦推崇舍生取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的道德观等。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 24 个字、12 个理念、3 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也曾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对传统价值观的总结,非常精准到位。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秉承「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这些精神性文化硕果,展现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价值取向层面上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自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既体现在以儒为主、最终糅合儒佛道三者的思想体系方面,也体现在重道德、强调道德自律的群体本位伦理文化体系方面;既体现在「人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评价方式上,也体现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敬业标准设定上。建党以来,我党始终坚持「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的思维方式,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包括「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及最新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等,无不体现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生命情趣的自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命情趣。这种生命情趣,既体现在中华民族面对恶劣自然或社会环境、险峻国内或国际环境时,始终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方面,也体现于寻求「天人合一」时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方面;既体现在从古至今的仁人志士们前赴后继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的信念恪守中,也体现在整个民族对「诗礼传家」「十户之家不废诵读」「三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文化追求中。建党以来,我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的生命情趣,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2012 年习近平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是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生命情趣的深层凝炼。以「两个百年」为历史节点,中华民族正行进在全面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迎难而上、坚韧不拔;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我们从容应对、乐观积极。「24 字干部」「四有」干部「四个『铁一般』」干部要求的提出,「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谋福利」的生命情趣。经济腾飞之下,中华民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等也分行业、分级别、分层次大力开展。总之,整个民族迸发出来的创新合力和文化建设所取得的硕果,令人动容。这一切,展现的是我们对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生命情趣上的自信。

提出文化自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当代文化建设中自身定位的准确认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探索和建设,贯穿党史。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也正如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所说的,「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在现当代文化建设中定位的准确认知,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对自身定位准确认知的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文化建设硕果,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当代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

提出文化自信,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步骤的准确把握。2011 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步骤的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必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解释为生活在既定文化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取向。众所周知,基于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受到各种影响。故而,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从文化自觉开始。要求炎黄子孙主动去认识、了解、亲近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溯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只有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溯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才可能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价值所在,才可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结合时代创新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强」。所以,从自觉到自信,从自信再到自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 2016 年 5 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也正因此,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继续深入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远的自信。」

(本文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5 年度资助研究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大众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叶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