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和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
作者
先进全面创新安全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更是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本来与外来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积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呈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状况,处理好「本来」与「外来」、「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不忘「本来」,以我为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不忘「本来」,就是要承认和尊重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全面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思想文化遗产,善于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守正创新,切实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吸收「外来」,兼容并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浪潮裹挟下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费孝通先生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原则概括为十六字的「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两汉时期我们接受印度的佛教,盛唐时代学习西域的乐舞,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等等,这些交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家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唿吁,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大胆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吸收「外来」,发展自己。

「本来」与「外来」相比较而存在、相融合而发展。以佛教的中国化为例,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撞击中相互斗争、融合,其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逐步形成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佛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样包括实践诠释和文化解读,其深层次的指向则是优秀文化的融合。可见,外来文化只有融入现实生活,与民族传统相契合,才有立足之地。当前,我们也应该警惕西方国家的「精神殖民」、「文化侵略」,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传统与现代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传统,人们无时不处于这种传统之中。同时,传统文化又不是凝固不变的,今天的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延续。在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必然会增添新的内容,凝结成新的传统,进而沉淀在民族传统的「河床」之上。

传统是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是走向现代的起点和基础。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扎根历史、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割舍不断的,现代总是以传统为基础,是传统的延伸与超越,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又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等革命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革命传统走向改革传统,这是 20 世纪中国历史逻辑的一次重要转折。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仅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积淀。其中,敢闯敢试、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等等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新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留有农耕文明的鲜明底色,长期孕育在自然经济和低技术水平的农耕环境下,造成其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中出现「系统不适」,以及外来文化的传播、扩张,使本来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

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既是文化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消解现实困境、弥合思想裂痕的需要。引导不同文化的互动、对话与功能转化,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就是其中的典范。儒学历经「外在冲击」、「内在转化」和「综合创造」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自身特点的现代文化形态。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性根植于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弘扬优秀传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必须坚持与发展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新文化传统。因为这些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守正才能创新,传承才有发展。只有保留好中华民族的本色,彰显现代文化的特色,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传承与创新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关键是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传承好这份思想文化遗产,才能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彰显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和永久魅力。当然,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时代为坐标,科学辨析、精心萃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挤压和冲击。只有借鉴、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充实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所以,创新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只有经过传承、发扬和创新,通过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让优秀文化因子活起来、走出去,才能真正成为支撑我们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然,文化创新是有条件的。创新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需要相应的基础、条件和土壤。一方面,要切实贯彻好「双百」、「双为」方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破除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营造有助于创造精神自由迸发的宽松环境,形成尊重人才、重视知识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要重视培育理性、宽容的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和总结,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传承。马赫塔尔·姆博曾经指出:「今天对每一个文化所提出的挑战,就是看他是否能够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特殊性变成正在形成之中的、世界文化表达方式之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因为这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双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