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得余闲好读书

作者
作者
优化创新消极解决驾驭

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据调查,2014 年中国人年均读书 4.56 本,远低于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口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读书,使读书成为一种奢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古人对读书的追求,虽然有消极意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是古代士子登科取士的阶梯,可以使他们进入统治集团,成为精英人士。「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还有如玉美人相伴,温柔旖旎,何其乐事。

其实,读书是很吃苦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古人的读书精神,把时间利用得炉火纯青。隋朝李密骑牛出门访友,为了不耽误路上时间,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路走一路读。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在农忙休息空隙时就拿出书来读。明代学者何良俊「每如厕,必手执一卷,数十年如一」。何良俊认为「如厕必要消费时光,借以读书,一生数十年内值可以多破万卷」。这种「时空价值论」才是中国真读书人的本色。

现在像古人那样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年轻人痴迷于网络,有空不是读书而是拿着手机上网刷屏,购物、玩游戏、看穿越小说,即使看书也是浅尝即止。浅阅读已成为一种常态。到图书馆、书店看书的多是小孩和老人。而一些领导干部忙于工作,热衷于迎来送往,更是没有时间读书。

笔者认为,忙是一种借口,伟人毛泽东日理万机,可总要挤出时间来,哪怕分分秒秒,都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菊香书屋,到处都是书,就连床上也仅留躺卧的地方,其余都被书占领了。他外出开会或视察,车上都要带上书,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书本,阅读不辍。温家宝总理面对记者总能出口成章,引用诗词顺手拈来,让人敬佩,可见读书之深。

读书不仅可以明智,增长治理社会的本领,更可以修身,养成崇高的品德和追求。现在知识处于极度更新期,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没有相应的本领,就驾驭不了随之带来的风险和考验。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持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难免会患上「本领恐慌症」,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以养身」,他说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修身,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是道德品质的体现,是立世之本,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严以修身。而读书是修身非常好的途径。明人陈继儒说,「神仙不读书,亦是一个俗汉」,故「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开阔心胸,清醒头脑,陶冶情操,摆脱世俗的羁縻,在浮躁中沉静下来,在喧嚣中超脱自我,在迷茫中找到曙光,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始终充满正气,充满追求。读书还可以祛除骄横,「宁静而致远」,养成和谐包容的心态、谦虚谨慎的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使我们勇立潮头。读书更能防贪,去铜臭气。那些贪官们在身陷囹圄后才后悔「放松了学习」,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他们在繁忙之余抽出一点时间、挤出一点空闲,读书学习,冷静思考,从书香中解决自身存在的腐败苗头和腐败问题,恐怕就不会犯错误了。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心田会变得越发宽广,获得金钱所买不来的宝贵财富,此时也就会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妙义。

觅得余闲好读书。希望每个人都能挤出点时间来,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充溢在我们周围。□

(作者系中共灌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夏玉兰


作者 邓玫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