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江苏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各国、各地区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从 2012 年起,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推动集成电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特别是今年以来,又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 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等作出了重要部署。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兄弟省市都把信息化摆在重要位置,纷纷展开战略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出发,对信息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省委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省政府 2011 年分别与工信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南京成为新增的 7 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三大运营商四年累计在江苏投入 1350 亿元,着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 年)》、《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和《关于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 2025 江苏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4 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为 82.49,从 2010 年的全国第六位提升至全国第四位、各省区第二位。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深入实施「宽带江苏」、「无线江苏」、「高清江苏」工程,2014 年全省固定宽带、移动互联网、IPTV 用户分别达到 2000 万、4500 万、530 万,网络就绪度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二是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2014 年我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 92.17,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三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国领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全国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四是信息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2014 年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超过 2500 亿元,增长 25% 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1.3 万亿元,增长 20% 以上;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呈爆发式增长,苏宁云商、途牛旅游、焦点科技等 7 家企业进入全国互联网百强。五是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成效显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民生服务信息化保障体系,政务服务和社保、卫生、教育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示范应用,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处于全国前列。六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协同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各级各类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信息化发展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较为突出,开放、共享程度不够高;信息技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少华为、中兴、联想、海尔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不够紧密,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城乡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等。
当前,我省正处于推进「两个率先」关键期、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信息化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智慧江苏建设为引领,把信息化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全面加强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五区七高地」(「五区」即: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智慧服务业态创新区、新兴智慧产业集聚区;「七高地」即:平台经济、智能终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高地),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具有江苏特色、跻身国际一流的智慧城市群,成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并进、融合发展的先行省份,打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着力推动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贯彻「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签署的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力争五年累计完成投入 1750 亿元,加快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我省宽带发展整体水平。一是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光网城市」工程,加大老旧住宅和楼宇光纤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光网乡村」工程,大幅提升农村宽带接入水平。全光纤网络城市全面建成,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户。启动实施光纤宽带「企企通」工程,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二是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快 4G 网络布局和商用普及,提升移动宽带速率。推动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及相关企业在大型商圈、交通枢纽、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建设免费 WiFi 网络,加快实现市、县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免费 WiFi 全面覆盖。支撑智慧江苏建设的无线城市群全面建成。三是加快下一代网络建设和应用。统筹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推动现有基础网络与业务向 IPv6 演进升级、平滑过渡。加快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建设,建成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双向化、宽带化广电网络。支持开展基于国家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项目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努力建成全国首个未来网络产业化基地。
二、对接实施《中国制造 2025》,着力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跨越。按照《中国制造 2025》的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 江苏行动纲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升级」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江苏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一是加强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开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 激光打印装备等技术质量攻关,在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智能装备。二是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建设「网 + 云 + 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 企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三是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大智能装备投入力度,加快 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机智能交互、分布式控制、智能物流管理、3D 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推广智能车间、智慧工厂。
三、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着力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以「互联网 +」为重要引擎,聚焦重点领域,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互联网跨界融合先行区、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区。一是「互联网 +」工业。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众包、众创、众筹等网络制造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务,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二是「互联网 +」农业。深入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是「互联网 +」商贸。鼓励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省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四是「互联网 +」金融。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五是「互联网 +」政务。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网上政务大厅和基于云的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网上运行机制,全面普及移动政务、智能监管等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一体化,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六是「互联网 +」文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内容集成和数字传输综合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影视美术、书籍报刊、动漫游戏、建筑设计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视听全产业链发展。七是「互联网 +」民生。着眼于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住房保障、社区等民生热点问题,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动智慧民生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
四、扩大信息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实施信息消费促进十大工程,推动面向生产、生活的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一是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发展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网络约租车,积极推广在线租房等新业态,着力破除准入门槛高、服务规范难、个人征信缺失等瓶颈制约。二是推进大中型企业智慧化提升和电商拓市行动。在重点支持 10 家综合性和 20 家行业领域电子交易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大宗商品电商交易平台,引导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在垂直细分行业领域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龙头电商平台企业。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电商平台普及应用,扶持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四是支持智能终端产品高端发展。加快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促进终端、应用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积极引导终端消费升级,支持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和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五、以示范试点为抓手,着力推动智慧江苏建设。加强先行先试,推进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持续推进智慧江苏建设。一是实施智慧应用、智慧服务等重大示范性工程。组织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指导各地推进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智慧民生平台、千亿规模 B2B 电商平台、重点领域大数据开放平台。二是推进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等重大示范工程,构建高效联动、精准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不断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三是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系统建设推广。重点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态环境和资源监控、社会治安防控、城乡公共安全保障、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征信管理、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智能环保、智能安防等重大示范应用,加快完善社会管理重点领域信息网络体系。□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徐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