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民阅读注入新动力

全民阅读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因为社会力量的加盟,新增了一系列创造性思路、创新性解决方案,让我省的全民阅读文化服务有了更丰厚的底色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借力社会力量,激活「供给侧」
在江苏,倡导全民阅读已不仅仅只是政府的事,社会力量的加盟,一系列创造性思路、创新性解决方案,让全民阅读有了「新动力」。这背后不仅是政府对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的转变和思路上的迭代升级,更有着对如何解决文化到达「最后一公里」的深入考量。
南京南瑞路上的中央门街道便民综合服务中心 2017 年 4 月改造完工,沿街一侧新开辟的「读立空间」与传统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样子相去甚远,倒更像现在流行的书吧。
原来,负责运营「读立空间」的,是一家社会机构,即南京知名社会阅读组织「二楼南书房」。街道书记翁晓泳认为,让政府承担阅读空间的运作不是不可以,但不是最佳选择。以服务功能来说,如果政府雇佣工作人员,不仅财政上要多花一笔钱,而且晚上 6 点就要下班,而服务的主体人群却都是晚上 6 点下班后才有时间来,那谈何服务呢?交给社会阅读组织来做,并通过协议对阅读品质和效果作出要求,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文化到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其实这已经不是「南书房」第一次进入全民阅读服务的「供给侧」了。2015 年,南京市鼓楼区江东街道就主动找过他们一起探索社区阅读空间的构建,随后,以「让理想落地,让生活有趣」名义众筹而来的「江东书房」正式亮相。2016 年,江宁区图书馆与南书房合作的藏书 2 万册的精品阅读空间亮相江宁市民中心,成为江宁市民文化活动的新场所。2018 年 3 月,「南书房」与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街道合作的社区小微艺术空间「任意盒子」也将开张。
从「读立空间」到「任意盒子」,这些都是街道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又一次尝试。吸引社会力量加盟,激活优化了基层文化的供给结构,充分运用政府购买手段和政策提供的小额补贴,通过合作方式,既可以将运营主体置于监管之下,又不用承担具体的运营压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文化到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荣誉感,用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图书馆 +」让书香飘进城市毛细血管
强调群众的「文化到达」感,势必要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下移。近年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举措亮点纷呈,其中,引进公私合作机制将阅读服务推进到社区和社群之中,是当前全民阅读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江阴,有一家「假如我有一个花店」的花店人气特别旺,因为它不仅是一家花店,更是江阴图书馆的八家分馆之一。顾客不管买不买花都可以到二楼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凭江阴图书馆借阅证买花还可享受折扣。
把图书馆开进商铺,是江阴图书馆在全国首创的「图书馆 +」的合作模式。馆长宫昌俊介绍,一开始图书馆只想把分馆开到茶楼、咖啡店里去,没想到分馆相继落成后大受欢迎,很快就有不同业态要求合作,于是图书馆一口气与银行、花店甚至成衣定制店等商家合作,先后开了 8 家分馆。凭借借阅证,读者不仅可以在分馆实现与总馆通借通还,还可以在分馆所在商家消费打折,享受优惠,实现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惠民」。
如果说走进花店、茶社的图书馆,是将书香沁入城市肌理,那么遍布街头巷尾的「漂流书箱」,更让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都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江阴「漂流书箱」创始人、「香山书屋」老板季丰介绍,2014 年,2000 本新书被装进一个个淡绿色的箱子里,安置在江阴黄山湖公园、体育中心等公共场所里。此后的 3 年时间,漂流书箱点越来越多,市民通过扫书上的二维码实现借阅与交接,书就这样「漂流」起来了。如今,漂流书箱已有 50 多个,遍布江阴各大银行、学校、医院、企业、社区乃至军营,如同生长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型阅览室。想看书,家门口就有。
图书漂流作为共享模式,是「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文明价值观的呈现。眼下,随便走进江苏某一个城市的公园、广场或者购物中心,你都有可能和「图书漂流箱」不期而遇。但是,图书漂流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图书丢失、还书超时是普遍现象,更有人借换书之机投放非法出版物,或以旧换新,还有些回漂的书上留下了读者不文明的印痕。这样,不仅浪费了图书资源,更让图书漂流这种形式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何维护图书漂流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省内不少地方都进行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图书漂流的正常运转。在共享精神下,一本书的顺利分享不再仅是阅读的传递,更是信任的传递,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对一个城市来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建起一座座豪华的大剧院、气派的图书馆,更体现在遍布城市「毛细血管」里的文化含量,只有这些最细小的血管里都有了文化细胞,城市的文化肌理与文化底蕴才会真正厚重起来,公共文化服务才会惠及每个人。
从普惠「大众」到关怀「小众」
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深入,针对特殊人群的阅读服务在全省多了起来。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一个有温度的江苏正在书香中慢慢滋长。
宿迁「天使之翼读书会」的创办人冯克品介绍,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阅读,接触传统经典,从 2015 年起,读书会发起了「乡村天使阅读行动」,将阅读点下放到农村及周边乡镇。
埠子镇读书点已经是读书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设立的第五个乡村读书点。每个周末,12 岁的男孩陈壮都要在这里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论语》等国学经典。陈壮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读书会不仅让陈壮同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也让他越来越懂事了。
「朗读者」是金陵图书馆联合南京新闻广播推出的一项面向视障人士的公益性志愿活动,通过招募朗读志愿者,将图书作品录制成有声读物,供视障群体及其他有收听需求的人群阅读。从 2012 年发起至今,参与「朗读者」志愿者人数总计近 9000 人,服务全国范围全龄段盲人读者 3 万余人。录制现当代文学书籍 87 种,总时长超过 200 小时,并有一部分作品正式出版,赠送给盲企、盲校、社区等盲人团体。
「匠人书屋」是梁溪区图书馆牵头打造的专为无锡的建设者们使用的特色阅读驿站。梁溪区图书馆馆长过丽娜表示,他们希望为城市建设者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阅读服务,满足他们在新时代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
从电波中的曼妙语音,到乡村的琅琅书声;从苏北乡村的阅读驿站,到江南锡城的匠人书屋。不论是公益组织还是图书机构,阅读服务的深度推进与「定向出击」背后,是政府对新时期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的理解与尊重。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特殊人群提供更专业、更具主题、更有针对性的阅读选择,无疑为解决这对矛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系《新华日报》文体部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