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抢抓机遇的经验与启示

江苏是一个面积不大、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省份。改革开放前,这里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并不突出,只能排在全国省域的中游位置。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崛起为全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并向经济强省迈进,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善于抓住并成功利用一些重大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当下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仍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众所周知,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而苏南是其故乡。那么,这一创造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苏南?它源于苏南农民对摆脱贫困、渴望温饱的强烈追求,源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勇敢变革。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南农民开始创办「社队企业」时,无疑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满足「肚子有饭吃、手头有钱花」的基本需求,然而越到后来,在人民公社那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下,他们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只能另找出路。苏南紧邻上海,广大农民心明眼亮,「吃饭靠种粮、花钱得办厂」,企业是最好的「聚宝盆」,发展乡镇企业别无选择。
经过「五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受挫、七十年代崛起」的曲折历程,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 80 年代,江苏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自发生长。1982—1985 年,党中央、国务院连发 4 个「一号文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苏南乡镇企业于是乘风而起、遍地开花,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全省乃至全国扩散。江苏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向苏南学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迎来最红火、最风光的时期。邓小平称赞其是「异军突起」,认为它是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乡镇企业的迅勐发展,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力量,而且「八十年代办厂、九十年代造城」,形成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独特景观。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五分天下有其四」,有的地方「十分天下有其九」;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农村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二」,有的地方甚至达到「四分天下有其三」,从而推动江苏从一个农业大省快速走向工业大省。
二是开放型经济迅勐发展。江苏是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74 年 1 月 1 日在经过国务院正式批准之后,江苏建立了对外贸易口岸,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在封闭型经济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1984 年,连云港和南通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90 年 4 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实施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江苏敏锐地看到,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到来了。随后专门组成代表团,主动到上海学习考察。
1994 年,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经济国际化」战略,强调以对外贸易为先导、利用外资为支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为基础、办好各类开发区为基地,捕捉机遇,一着不让,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江苏开放型经济迅勐发展,进出口总额很快超过上海。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之后,更是势如破竹。江苏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包括南方资本和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机遇,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才引智」,打造全省经济增长的强大发动机和新的增长点。自此,江苏成为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成效的省份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利用外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5 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1353.8 亿美元,居全国首位。2017 年进出口总额达 5911.39 亿美元,占全国的 14.4%,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48.1%,5 年提升 8.1 个百分点。
三是民营经济蓬勃兴起。20 世纪最后 10 年,江苏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省委省政府曾先后于 1997 和 1999 年两次提出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省人大还出台了《江苏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条例》。全省各地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对照全国的发展状况,江苏差距不小,到 2000 年上半年,个体工商户总数仅居全国第 6 位,注册资金居第 7 位;私营企业总数虽然在全国排在第 2 位,但注册资本仅居第 5 位。
鉴于这种情况,2000 年底,省委省政府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放」政策,即:「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号召全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1 年底,私营企业达到 22.55 万户,跃居全国第一;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 160.45 万户,跃居全国第一;个私企业总数达 183 万户,也是全国第一。此后一直坚持不懈,推进民营经济继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深入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广大群众创业创新。同时,民营企业主动迎接挑战、艰苦奋斗,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 2017 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登记户数达 769 万户,居全国第二;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 47589.1 亿元,占全省 GDP 的比重达 55.4%,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稳定增长最强劲、最活跃的引擎。
四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江苏干部群众见事早、善比较、肯思考。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冲击,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并部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0 年底,省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必须「确立创新驱动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党中央高度肯定江苏的这一思路和战略,使之完善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全国性战略。现在,这一战略更是响彻海内外,举世瞩目。
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特别切合江苏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是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给江苏带来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如果说前三次机遇推动江苏经济在产业结构上「由农转工、三产并举」,空间结构上「由内向外、融入世界」,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到多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这一次机遇必将超过以往,引领江苏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而实现「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的夙愿。
综上可见,机遇,是江苏创造辉煌的平台、大展宏图的舞台。然而,机遇并非现成地摆在那儿,随时随地任人拿捏、供人取用。它可以被发现、被创造、被利用,也可能被断送、被丢弃、被错失。历史的经验值得深思。那么,当前和今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其一,抢抓机遇,必须解放思想、排除观念障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头脑风暴、思想破冰,就没有行动突围、砥砺奋进。40 年来,江苏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在开阔眼界中捕捉机遇,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以思想解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然而,历史又告诉我们,把握和利用机遇绝不是一帆风顺、鲜花铺路,而是充满着矛盾和挑战,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首先通过解放思想排除障碍,确保其顺利生长发育、形成气候。
以乡镇企业为例,它在 50 年代萌芽,60 年代就「受挫」,但企业由公开转入地下后,保留了日后蓬勃发展的火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苏南农民被捆绑的手脚终于松开了,乡镇企业开始从地底下「冒尖」出来了。但是,党内外仍有一些人对它发出种种责难。苏南农民和干部顶住种种压力,坚定不移地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苏南干群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他们利用「双轨制」中的市场调节机制,解决社队工业原材料不足问题,又将上海等地的科技人才作为「星期日工程师」吸引到企业;他们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即「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在短缺经济背景下迅速打开全国市场,迎来乡镇企业大发展。
可见,没有思想解放,乡镇企业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发展机遇就会半路夭折、白白断送。诚如很多乡镇企业家后来概括的那样:乡镇企业在「困难中诞生、风雨中成长、非议中发展、曲折中前进、骂声中壮大」,每走一步都付出了无数艰辛、排除了很多障碍。
其二,抢抓机遇必须坚持群众首创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江苏历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创新经验,因而能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同时,江苏一贯坚持把中央精神和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各项工作上合中央要求、下合省情民意,保证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江苏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贯彻顶层设计相结合,是准确把握和成功利用机遇的关键所在。
仍以乡镇企业为例,迄今有据可查的江苏第一个社队企业,是 1956 年无锡县东亭合作社创办的「春雷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合作社把「五匠」(木匠、泥瓦匠、篾匠、铁匠、石匠)组织起来,办起了「春雷高级社木工场」,主要生产水泥船。到 1958 年,苏南农村涌动起大办工业的热潮,先后办起了农具修配、粮饲加工和砖瓦土窑等小型企业。这就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波高潮。上世纪 70 年代「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省委对发展农村工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乡镇企业终于起死回生、逐步兴起。
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江苏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因厂而异、因企制宜的思路,对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改变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江苏在实践中借鉴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一些「大而亏」企业切块出售,一些中小型企业直接改制为私营或个体,还有联合、兼并、改组、租赁、承包经营、委托经营、托管代管、租股结合和股份合作制等。尤其是一些「大而盈」企业,组建成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有的还发行股票上市。这些公司(集团)生机勃勃、活力充沛,后来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江苏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不少企业进入「中国民企 100 强」甚至「头十强」,有的还进入「世界 500 强」。
机遇可以由下而上萌发,也可以由上而下催生。群众首创是机遇之根,顶层设计是机遇之魂。将热情支持群众的创新活动和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相结合才是制胜之道。
其三,抢抓机遇必须跨越「攻关期」,下好先手棋。历史的经验还昭示人们,机遇从萌芽到发育到成长到大面积推广利用,往往都有一个「攻关期」,而且都不短。
当下,江苏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这个关口必须下好「先手棋」,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这样的「先手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提出来的战略目标,它由七大体系构成,即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机制。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但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位居第一。江苏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具有坚实基础,完全可以再创佳绩。
因此,江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确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扭住不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把握当今时代技术变革的最新趋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加强创新资源要素整合,争取拿出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着力提升江苏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全省上下要更彻底从「速度情结」转化为「质量情缘」,从疲于「汗水经济」转变为构筑「智慧经济」,推动「江苏产品」升格为「江苏名品」,从而实现「经济大省」跃升为「经济强省」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作者 储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