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活高质量提升群众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更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活有新变化。
坚决打赢聚焦富民主攻仗,持续充实群众口袋
提升幸福指数首先要提高收入水平,关键要拓宽增收渠道,推动群众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多元化,促进城乡居民长期增收、稳定增收,让城乡居民口袋更加“鼓起来”。我们将紧扣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推广近年来实践探索出的“八大富民模式”,多领域、多渠道引导群众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富民,以实施一只瓜、一根丝、一篮菜、一棵树“四个一”工程为引领,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引导农民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把现代农业打造成更多融入、更大收益的富民产业。实施“一片林”富民,按照“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推进大面积植树造林,扩大林果、苗木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引导群众更多栽植“致富树”“发财树”,实现产业、富民、生态的共赢。推动龙头企业富民,发挥“农企一体”模式效应,提供先进种养技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收购,促进农民就近入企打工,更好地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培育新经济富民,瞄准“互联网+”“创意+”“文化+”等“+”出来的产业,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支持引导,在新产业发展中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推动产业层次与收入水平“双提升”,不断增添创富活力。加快自主创业富民,建优互联网大厦、云谷、智厦等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返乡人员、青年创客等群体,在科技创新、智慧农业、分享经济等领域选准创业项目,用“创业之手”推开“富民之门”。壮大电子商务富民,坚持政府引导、载体搭台、百姓参与,发挥省、市级电商示范镇村、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作用,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名特优产品,实施“一村一品”农村电商建设,使网络销售成为群众致富的新途径。推进生态旅游富民,实施“全域旅游·全景东台”战略,在打造华东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过程中,支持发展民俗体验、果蔬采摘、民宿餐饮等业态,多措并举增加百姓收入。发展光伏产业富民,深入实施万户屋顶光伏富民工程,让光伏发电走进千家万户,既助推能源结构调整,又为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同时突出脱贫攻坚,因户施策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帮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保证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坚持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持续增加“隐性财富”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目前,公共服务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发生变化,群众在交通出行、教育公平、医疗健康、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将按照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用心做好“微服务”,精准施策,突出重点,补齐短板,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交通建设便民。交通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多层次的交通大会战,推动各类交通无缝对接,加快构建互联互通、外联内畅的大交通体系。积极配合推进盐通高铁东台段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以高铁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进入“高铁时代”。推动东兴高速尽快开工建设,打通市域东西向快速通道。开展公路路网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市域内5条国省干线工程,形成“三横六纵”交通网络,提高一级公路供给水平。加快改造市域骨干道路,新改建一批二三级公路,实现镇镇全覆盖。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打通城乡路网的“神经末梢”,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更多的小康路、幸福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惠民。积极兴办民生实事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数量合理、方便可及性大致相同。坚持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在城乡统筹实施一批幼儿园、中小学学校建设,推进“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深化健康东台建设,打造智慧健康、远程医疗、中医服务等特色,提档升级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推动服务下沉、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基层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15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实现镇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镇村公共文化设施,擦亮二胡、发绣等文化名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享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安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力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自然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救急难”互助会作用,着力提高民生托底保障能力,促进民生保障普惠公平。
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路,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也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增长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由从前的“求生存”到如今的“求生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放在突出位置。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倍加珍惜、精心保护东台优美生态环境,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含绿量”、增加“含金量”,彰显“生态绿+海洋蓝”特色,努力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更大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围绕“高轻新智绿”产业发展导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着力培育壮大彰显“智慧+绿色”特质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特做强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美丽产业,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让绿色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力。更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全方位开展生态系统保护,着力扩大沿海滩涂和里下河水网的绿地、水域、湿地等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弘揚塞罕坝精神,突出绿化造林,把植树造林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启动沿海生态大公园建设,加快沿海防护林、交通绿色通道、城市增绿增景、镇村林荫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着力创建一批森林小镇、森林村庄,进一步厚植生态底色、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形成更具魅力的“绿色磁场”。更大力度开展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围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抓细抓实废气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等专项治理,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指数。以开发园区创建绿色循环园区为抓手,扎实推进企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持续改善,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互动并进。
(作者系中共东台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
作者 陈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