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深入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作者
探索方法深入系统部署
近几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将党风廉政建设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积极探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取得了明显成效。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按照省委提出的“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党风廉政建设也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把反腐倡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为了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组织领导,江苏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省级机关各部门在抓好本部门责任制落实的同时,加强对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从而形成了纵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各个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全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构建了具有江苏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央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和2008-2009年《工作规划》下发后,省委确定2010年为“全省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形成年”。现已形成的“基本框架”,从江苏的实际出发,突出了教育、监督、预防、纠风、惩治“五位一体”,有效增强了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基本框架”五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充分体现中央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政策规定,而且还吸收了各地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成功做法,是防治腐败的一般性规律与江苏反腐倡廉经验总结相结合的产物。
——创新出台了规范、配套的“5+1”反腐倡廉制度链。制度是惩防体系建设的核心。2010年12月,省委印发《构建反腐倡廉教育机制》、《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预防腐败工作机制》、《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惩治腐败工作机制》等五个制度性文件,省委办公厅印发了《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工作考评办法》。“5+1”制度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都纳入其中,不仅科学规范,而且相互配套,既注意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的结合,又做到惩治性制度与激励性制度的结合、自律性制度和他律性制度的结合,充分展示了我省各地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成果。
——廉政文化融入了文化大省建设。各地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建设文化大省一起规划部署。2005年1月,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后,省委总结了各地的经验,着眼于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格局,制定了《江苏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各地通过举办廉政文化沙龙、廉政官员评比、签订廉政监督责任状以及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文化广场、出版廉政警示书、接受廉政质询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既丰富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内涵,又促进了文化大省建设,从而形成了廉政文化建设与文化大省建设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须始终抓好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以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强化思想教育,筑牢党员干部预防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经不起执政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将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是用于人民,而是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思想道德滑坡,在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着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预防和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学习教育要紧密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党员干部切实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记住,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干部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要坚持党的宗旨,时刻想着为人民谋利益,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二是坚持党员标准。党章是广大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党的干部具有党员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党章要求各级党的干部不仅履行普通党员的义务,而且必须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党章对党员和党的干部的这些要求,是党员干部自我约束的标准。党员干部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就可以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强化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以制度作保障,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加强建章立制。扩大制度的覆盖面,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党员干部都接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对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嚴格的制度,不仅要明确必须怎么做,而且还要规定违反制度该怎么处理。其次,要注意制度的衔接、配套、完善。减少“弹性”,增加“刚性”,既严格要求,又简便易行;既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使制度更加科学、规范、可适用。再次,要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长期以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比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近年我省又出台了“5+1”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对这些制度都要严格执行,确保制度落实到位。现在,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制度执行不坚决、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有所见。这导致一些腐败分子有恃无恐,党内违纪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强化制度建设最主要的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党员干部违反制度,不管党龄多长、职位多高,都要严肃处理,特别要注意防止制度在一把手面前苍白无力,确保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以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强化监督机制,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一定的权力。权力只有在受到严格监督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行使,绝对化的权力就会造成绝对的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切实解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实际存在的“不愿监督、不受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要建立内外结合、上下互动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党内监督机制。这主要是党的组织监督机制和纪律监督机制。组织监督机制包括上级党组织和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双向监督,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党的组织监督一定要严格、到位,任何党员都必须置于党组织的监督之下。纪律监督机制由纪检监察专门机构实施。保证党的纪律监督的有效性必须切实把握好制定纪律的科学性和执行纪律的严肃性。二是建立党外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干部监督,党外监督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党内生活有待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存在一定难度的情况下,更应重视党外监督机制。党外监督涵盖很广,主要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等。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完善,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外监督体系。三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重点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群众对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最有发言权。因此,要重视群众评议干部、重视反映党员问题的来信来访,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功能。舆论监督具有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党员干部中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现象进行“曝光”,使各种腐败行为一出现,就受到社会舆论的猛然抨击。这样既打击了腐败分子,又教育警示了广大党员干部。
作者 顾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