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四力」方能「给力」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提升深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面对新时代新的舆论格局,增强「四力」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必修课,尤其是身处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更应该成为「四力」的践行者。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时代,也是一个在奋斗求索中砥砺前行的新时代。这期间,许多人非常务实地走入改革大潮之中,参与到各项改革事业当中,而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的基层年轻干部仅凭微薄之力,其能量是有限的,然而在写作与研究中可以突破现实困境、驰骋改革沙场,依靠宣传和舆论的力量,改变更多的人和事,改善这个社会或是一个领域。

理论舆论的富矿在基层,唯有用脚丈量大地、用眼洞察天下、用脑深入思考、用笔书写时代,才能创作出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的时代佳作。这对年轻干部而言,就是要深入矛盾的关键点,在锤炼「四力」上下功夫,才能更加「给力」基层工作,解决现实问题,引领未来发展。

锤炼「脚力」,以「竹子立根」走好群众路线。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就是「竹子立根」的精神。如果脱离「真实世界」,远离「泥土味道」,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只会陷入套路化、模式化困境。虽然基层宣传干部工作百般辛苦,甚至人微言轻,有时还万般无奈,但仍要设法在工作之余坚持调查研究、创新实践,拿起青春之笔,为人民群众代言,进一步开阔视野、升华思想。

锤炼「眼力」,以「登高望远」纵览大千世界。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视野宽眼界高,才能饱览更多风景。「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老一辈常教导我们,既要埋头赶路,又要抬头看天。只有把「站上天安门思考」和「走进田野里感悟」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创作的最佳坐标。同时,基层年轻宣传干部不仅要有「专家」的特质,更要有「通才」的素养,提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方位能力。

锤炼「脑力」,以「巧夺天工」编织时代图景。学习、求知是一个洞察规律、知行合一的过程,正如绣女既能「脑」中有图,又能「景」随手出。锤炼「脑力」,就要像绣女那样,既要手巧更要心灵,心中随时有一幅写好文章的谋篇布局图。尽管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信息爆炸,但有穿透力的文章或观点还是供不应求。年轻干部只有放得下架子,立足基层实情,搞好基础调查,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才能进一步拓宽为人民服务的格局。

锤炼「笔力」,以「激扬文字」传播主流声音。「四力」最后落脚还是「笔力」。作为年轻的宣传干部,要想锤炼「笔力」,就需要练就写作的「几把刷子」。而一个真正的「笔杆子」,笔头上的功夫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是难以达到的。对年轻干部来说,写作从「生涩卡壳」到「运笔自如」,中间的过程只能靠常写多练、坚持不懈,学会用坚挺的「笔杆子」来服务群众、宣传群众、引领群众,尽自己所能为党和人民发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宣传干部,把「初心」体现在基层、体现在文字工作中,就是要「先百姓之忧而忧,后百姓之乐而乐」,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形成文字材料,通过发表文章或建言献策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交上去,为人民群众朴实的梦想「鼓」与「唿」,努力取得社会效益和个人成长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钱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