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文化自信的江苏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创新是文化自信永续不竭的活力源头,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创造。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江苏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坚持创新引领,使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践行文化自信而言,就是要走一条敢闯敢试、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延伸文化自信的长度、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传递文化自信的温度、拓宽文化自信的广度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硬度。
弘扬创新精神,延伸文化自信的长度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资源,是对文化传承的支撑与延续,是焕发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的根本。
用创新意识弘扬传统文化正能量。延伸文化自信的长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有在历史前进步伐中形成,并不断演化、发展和积淀的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精神价值追求。立足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格局,践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向创新,立足于实践,借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淮海战役发生70周年等契机,开展系列活动,将红色基因等一代代传承下去,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紧扣人民所需、社会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创作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食粮。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向实践、面向省域、面向社会开展社科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用时代意识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延伸文化自信的长度,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阐释。江苏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登录有281万余件内蕴地域文化精神标识的可移动文物,全国排名第六;拥有普查记录的非遗资源项目2.8万余项,其中有8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居全国第一。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不能苦守资源,而应提高文化自觉,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为文物插上创意的翅膀,研发具有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性的文创产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走进生活。为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唤醒和复活历史的记忆,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从高墙深院走向普通大众。为典籍文字插上研发的翅膀,开发以典籍内容为精髓的衍生品、复制品及出版物等,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老字号插上示范的翅膀,培养以南京金箔、南京云锦、扬州漆器等为代表的一批省级历史经典传承的示范工作室、示范企业,进行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通过示范效应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文化业态,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
文化经济力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驱力,是提升文化自信高度的硬支撑。在新的历史时代,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必须加强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催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提升文化产业的内容原创能力。提升文化自信的高度,江苏以文化原创的自觉、文化“智造”的自信为基点,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格局,参与“全球经济的新文化分工”。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排名省域第一;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2016年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88亿元,占GDP比重达5%。数量不等于质量,虽然我省文化产品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符号、文化基因,但产品原创能力相对较弱,“文化附加值”不够高。站在新的起點,在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助推江苏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必须增强文化产业原创能力,打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创新高地。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文化内核、全球文化形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以原创精品带动新品牌创建,形成江苏自主自有的文化品牌,并通过系列衍生品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把控全球文化版图中的高端点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细则,为新兴文化业态的骨干企业设立用于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的专项资金,提高新兴文化科技企业的原创意识。
深化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力。近年来,江苏充分利用“文化+”思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模式不断创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但与国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与国内融合发展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文化产业化”走向“产业文化化”,必须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多领域跨界融合,提升新型高端业态的文化内涵,为高质量的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牵引。应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传统文化内容和业态的重塑作用,鼓励特色文化元素、传统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拓展跨行业合作空间,提高传统文化的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升级传统业态,让创意产品承载的江苏文化融进人心。推进制造企业与创意设计企业对接,将江苏文化元素融入工业品设计、研发、营销等各环节,让创意无处不在,提升“江苏智造”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等行业的融合,以“文化+”丰富相关行业的内涵,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维度。
提升产业主体的整合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端化的文化产业格局。截至2016年底,江苏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800多家,居全国第一位。但总体而言,能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深度合作的企业并不多,需要大力促进产业主体提升整合创新能力,培育“牛羚”企业、壮大“瞪羚”企业、打造“独角兽”企业,构建文化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服务模式,传递文化自信的温度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内在要求,是传递文化自信温度的导热棒。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与机制。截至目前,江苏基本建成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尚未实现全覆盖,尚有部分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存在缺失,影响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满足群众文化的新期待,可以探索组建省、市、县文化馆、图书馆等联盟,打破区域、层级文化场馆的“壁垒”,建立区域内文化交流、互动、共建、共创、共荣的机制和格局,提高文化投入产出的社会效应。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等,利用GIS技术分析不同的人口密集区的文化设施分布,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办法,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一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与需求、服务质量与满意度的信息桥梁,提升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向新看、向前看的思维,将群众文化工作向互联网延伸,拓展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解决需求表达渠道缺失和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以公共文化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成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的“江苏文化云”数字化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公共文化的演出、活动、展览、讲座、信息查询、预约、数字阅读、图书馆借阅、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建立信息集群发布系统,将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的活动、动态、资源等进行集群发布,突破传统文化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服务的长期与短期需求、人民的常规与个性化需求的有效满足。引进智能机器人咨询项目,实现高校研发成果与政府服务对接,共同开发人工智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图书馆为试点,探索图书馆智慧服务新形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智能化。
丰富传播路径,拓宽文化自信的广度
只有在开放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丰富传播路径,才能更好地讲好江苏故事,演绎江苏精彩;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地拓展文化自信的广度。
推动文化跨界传播能力的升级。在多元文明的互动中,向世界自信地展示江苏文化,实现本土文化的国际语境转换,需要构建立体多维传播渠道;推进江苏文化的国际性阐释,需要搭建并扩容中外文化交流互助的“朋友圈”。实现传播主体的跨界合作,鼓励与支持有能力的本地文化传媒企业与海外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合作推出专版、专栏、节目。实现传播媒介的跨界合作,积极构建包括境外社交媒体平台、英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载体的互联网传播集群,注重网络电视、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多媒体数据库等新型网络文化元素的应用,形成走出去的海外新阵地。实现传播层级、区域的跨界合作,扩大文化走出去的范围,鼓励本地传播媒介积极参国家媒体机构牵头开展的对外传播项目,与相关区域媒体在人才培训、业务交流等方面开展充分合作,快速提升和持续放大文化传播效力。
推动传播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向海外自信地传播江苏形象,传递江苏文化,其参与主体应是一个多层面的系统,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民间力量;既有国内人士,也包含国际人士;既有國内阵地,也有海外阵地。可以借助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海外中心等国家级渠道,发挥国际友好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海外基地等平台的作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梳理与丰富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凸显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应充分发挥涉外企业的文化交流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性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企业“走出去”的自觉性,增强文化“走出去”的原动力。应借力华人华侨文化团体、海外留学生团体和在江苏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团体,借力各类协会、基金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拓展江苏文化的海外传播力量。
培养文化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的力度
人才是文化创新的第一驱动,是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是推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创新高端文化人才用人机制。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增加文化自信,需要切实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如研究制定职业经理人选聘办法,实现经理人员选派与市场的接轨,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转换通道,提升江苏文化产业主体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推出名家大师引进与培养系统计划,向全球招募文化创意人才,突破国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产品促文化生产,提升江苏创意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本土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将江苏自身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人才创新资源富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江苏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壮大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素质文化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主力和主体。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实行体制内外人才同等待遇,探索建立体制外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职称认定机制。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选拔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特别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走上领导岗位。重点培养善于统筹规划、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着眼未来,实施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为文化建设储存后备力量。□
(作者系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江苏文化强省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叶南客 李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