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江苏文化软实力做硬

作者
作者
优化全面创新开发效率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技术、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着,软实力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文化软实力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设和提升江苏的软实力,使软实力实实在在起到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有必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江苏的先导产业,把江苏文化软实力做得更硬更强。

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也是生产服务业,从消费市场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即使是食品、服装、住房、汽车等传统物质消费品,人们对其中文化元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不仅仅满足于其实用部分;从生产服务需求来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日益「软化」,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大大增长。当前,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流通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开始取代传统冶金、化工等产业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土地和能源资源要素的大量消耗基础上,而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其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智力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对物质原料消耗较小,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产业,避免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文化产业能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元素具有高度渗透性,文化产业通过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等环节增加其他产业门类产品的文化含量,可以使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文化的渗入还可以使传统产业产生分化并重新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门类,从而支撑经济的内生性增长以及经济效率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文化产业综合效益强,有利于区域整体福利的提升。通过文化产业对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可以提高和丰富区域内文化资源总量、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引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有效遏制物质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从而促进生态保护、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文素养普遍提高等。

二、文化产业成为江苏先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确定一个区域的先导产业,不仅要看该产业本身是否具有区域和全球的广阔市场前景,也要看这一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同时,还要考虑这一产业在该区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

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江苏的先导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从区域比较优势来看,上个世纪 90 年代,江苏依靠国际代工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成功地推动了江苏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苏南模式」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当时江苏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资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一的江苏,土地和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同时,劳动力、生产原料价格和社会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从产业结构来看,江苏的重工业化程度一直偏高。江苏经济发展重点必须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演进,并寻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就要求江苏通过多种途径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建立新的产业体系,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引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

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江苏的先导产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外部条件。就产业基础而言,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有一定的产业积累和比较优势。就外部条件而言,在工业化早期阶段,「软实力」的作用没有硬实力那么明显,而在工业化中后期、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软实力的重要性开始高于硬实力。江苏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 GDP 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逐渐「软化」,产业结构中对管理、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开始加强,文化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发展为先导产业具有良好的区域环境条件支撑。

三、江苏把文化软实力做硬的途径

一是转变观念,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先导产业的高度来认识。江苏文化产业总体水平虽然居于全国前列,但对于江苏的经济总量来说,文化产业目前占比偏小,对于同民经济贡献度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现阶段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的重要意义。在江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导向作用。因此,不能再将文化产业作为无关紧要的普通产业来看待,而是要从先导产业的高度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二是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产业融合的各种要素,并为产业融合过程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首先,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重点和难点在于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参考科研成果转化经验,建立起以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为主体、高校院所为支撑的「大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其次,产业融合必然模煳原有的产业边界,这就需要政府放松产业管制,为产业融合创造宽松的制度条件。再次,有必要学习借鉴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专门组建跨政府部门的行动小组,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沟通,提高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融合的效率。

三是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其物质部分,而在于其无形的文化创意部分,因此,这类商品的交易,实际上主要是蕴含在产品中的知识产权交易。如果一个区域的文化生产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即停留在文化产品代工阶段,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就会较不敏感。而要提升文化产业产品质量,占据文化产业价值链高端,就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在整个区域中形成保护和尊重文化创意、文化创造力的氛围。

四是切实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文化产业的产品价值主要在于无形的文化创意部分,具有成本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点,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要把文化软实力做硬,必须切实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在成立专项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多渠道融资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使无形的、不确定性的「软实力」,呈现为有形的、靠得住的「硬通货」。

责任编辑:丁和平


作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