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少点「套路」

作者
作者
快速效率方法服务研究

「套路」一词最近流行于网络。「套路」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有的时候指「预设的圈套」,有「把人套进去」的意思。从心理学来讲,人一旦掌握了「套路」,心理上往往产生依赖性,对人有较深远的影响。

干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技巧、程式、方法。学习这些东西,有利于快速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套路」一旦形成,也容易让人落入俗套。特别是干部,如果事事讲求「套路」,遵循「套路」,或者精于「套路」,不由自主地陷入「套路」,那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实际上,很多干部对「套路」还是情有独钟的。一方面,按「套路」办,工作得心应手,省时省心。别人怎么办,自己怎么办。比如写讲话稿,把别人的稿子拿来,修修补补,一蹴而就。免去了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之苦;另一方面,按「套路」办,可以规避风险。大家都是这样办的,别人也说不出什么问题来。自然也就少了一些非议。

八项规定出台后,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套路」这个东西却还是影响着一些干部。或者说,一些干部对此还有很大的依赖性。贯彻落实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开会等于落实,发文等于落实;调查研究习惯于「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瞧,满足听汇报」,就像掉到井里的葫芦,总是浮在水面上;服务群众习惯于「进门一脸笑,嘴上好好好」,但是事情照样难办;项目建设习惯于「点上一枝花,面上可不抓」;办文习惯于「只做传话筒,没有新观点」,依葫芦画瓢;对待问题习惯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到问题绕道而行;责任担当习惯于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履行职责习惯于层层签订责任状,级级将责任下压……这些「套路」,即使有新表现,也都还是老问题。

「套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从「套路」的种种表现来看:套路是一条「老路」,像一根绳子束缚着我们,让我们落入俗套而不知;套路是一条「窄路」,把已有的东西、别人的东西照搬照套,照葫芦画瓢,使路越走越窄。套路是一条「死路」,没有新观点、新办法,不敢走新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套路」让人思想僵化、畏首畏尾,毫无生气,缺乏担当。这于工作不利、于改革发展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不利。

「不破不立。」从实践来看,不打破「套路」,就难以走出新路。思路决定出路。解决「套路」的出路在于干部要有新思路。就是工作中,干部要有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干部只有多一些思路,才会少一些「套路」。

有了思路,才不会人云亦云,照搬照套;有了思路,干工作才会有底气,真抓真干;有了思路,才不会回避矛盾,勇于直面问题。不能让「套路」套住了思路。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胡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