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文字游戏」少点好

作者
作者

最近有一次采访,采访对象跟记者闲聊时,说到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个村委会以几万块的租金,「永久出租」了某集体资产,而另一个村的茶山,也用「长期」的时限被承包出去。该采访对象有些生气,又有些无奈:「不管是出租还是承包,这些都是有时限规定的。该是多少年,合同上就必须明确写出来到底是 10 年还是 20 年。什么叫永久、长期,分明是打着出租、承包的幌子买卖!」

其实,这样的「文字游戏」还不少。我们常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些有趣的段子感叹「汉语博大精深」。比如一个「啊」字,不同声调就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可表疑问也可表惊讶。还有「南京市长江大桥」一直有人误解为,南京的市长名叫江大桥……汉语的一些巧妙之处会衍生出许多有意思、让人回味的东西,也让学习中文的外国友人深感头大。但调侃归调侃,这不该成为让人钻空子、玩文字游戏的手段。

前几年,某地交警大队副队长办理私事时,带女下属开房,还弄丢了配枪,其领导回应称「并未丢枪,而是枪支『暂时性失去控制』」,如此偷换概念地撇清问题,瞬间引起舆论哗然,也让人见识到了该领导的「文字掌控能力」。而在一些政府总结报告中,诸如「大体完成」「基本完成」的表述也是常见的。说白了,如此模煳性的表述也是一种文字游戏,因为怎么说都不算错,既能规避「风险」,也能减少「麻烦」。

还有近些年时而曝出的公务员考试中,许多人因为「专业不符」而被「刷掉」。比如,招聘计划上要求是「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专业却被认为不是「历史学」;要求是「心理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也被认为不是「心理学」……有网友表示气愤:「难道要求是『人』,中国人就不符合要求吗?」

汉语语法注定了文字的表达、解读具有多样性,但有一说一,切不可玩弄文字。欲盖弥彰的文字游戏,被揭穿了反而更难堪,又何必呢?


作者 邓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