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作者
作者
创新提升服务构建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为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创新文博场馆管理体制,以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把文物藏品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和历史智慧展示给公众。

一、加快推进博物馆「321」行动计划。博物馆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南京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并为此提出的「321」行动计划正加速推进。

「321」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博物馆年参观人次达 3000 万,每年组织 200 场次展览,建有 100 座博物馆。

截至 2018 年 2 月,纳入全市博物馆(纪念馆)运营指标通报的各类博物馆有 89 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 3 座,二级 1 座,三级 4 座。2017 年市博物总馆顺利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成功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就 2017 年全市的情况看,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 3130 万,组织展览超过 314 场次,但建有博物馆的数量离既定目标还存在差距。力争到 2018 年底,纳入全市运营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 100 座,备案博物馆数量 2020 年达到 60 座,2025 年前达到 70 座。充分发挥南京文化展馆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推动以艺术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文化展馆建设。支持各区建立博物馆联盟、中小博物馆协会,推进区域性博物馆群、博物馆小镇建设。建立博物馆综合评价体系,依托南京市博物总馆挖掘「总分馆」机制潜力,扶持中小型博物馆发展运营,拓展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博物馆运营水平和综合质量。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构建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南京博物馆体系。推进行业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建设,积极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和资金效能,进一步优化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环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的积极性,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文博事业和发展文博产业的内在需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领军型人才、一批科技型人才、一批技能型人才、一批管理型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文博人才队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扩大文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领域和规模。建立专项资金,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的理念,为从业人员在专业领域进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深对博物馆发展趋势的认识。当今我国博物馆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博物馆业内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打造博物馆之城,就必须坚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趋势,全面了解博物馆领域知识创新、科技发明等情况,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列。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博物馆的成果、研究和学习先进博物馆的发展有益经验,加强同国内、国际博物馆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互联网 + 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传统陈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实现三维立体、3D 动画、虚实结合的陈列效果。通过多种互动、体验项目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发现观众的兴奋点,激发观众对博物馆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新媒体等途径构建「互联网 + 南京市博物总馆旅游」平台,及时发布各博物馆旅游攻略、馆藏特色、体验活动、精品文创商店、优惠活动等,民众可通过网络咨询、互动或建议。

四、大力发展文博文创。南京文博单位文创开发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主客观条件影响,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推进解决。如:财政部门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等,列入支持项目的范围还不够大,存有不少限制;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根据事业单位财政收支两条线政策,国有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利润全部上缴财政,不能直接用于博物馆各项开支。有的制定了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措施,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在人员配备、经营成果分配等方面缺乏支持,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投入。创新力度还不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产品比较少,充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不够紧;馆藏资源的授权、品牌授权、产品开发合作授权等开发模式没有完全厘清和规范。文创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度还不够足,营销管理能力还比较弱等。我们将切实强化组织推进和政策保障,重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创新开发模式,完善营销体系,优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政策利好推动下,以建立起南京市博物馆文创开发的良性机制为目标,探索路子,先行先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着力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实践,稳步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优秀文博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产业融合,以创意创新为动力,以文博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为主体,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五、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近几年,南京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所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外教育功能,引导和带动了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深入其中,亲身感知南京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博物馆、纪念馆和学校逐步建立起共建关系,各博物馆、纪念馆利用纪念日等特定时间,采用文化艺术讲堂等形式,送展进校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各中小学也聘请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专业人员为校外教育辅导员,定期邀请进校介绍馆藏品及其他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各文博场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机制、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教育项目库、打造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品牌活动、开发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的互动体验项目、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志愿者服务机制,积极研发并建立切合实际的文博场馆社会教育项目库,积极与教育部门联手合作,共同推动南京地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六、树立博物馆「大社教」理念,解决社会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一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明确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服务社会及其发展,而且必须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经历了过去被动式、主动式,直至今天互动式的发展过程。以市博物总馆各分支馆为例,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了一批社教活动品牌项目:《我的展览我做主》《小小书画家在这里诞生》《我是小小传承人》《翻转吧,小六》等等,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为未成年人,在主城区的中小学校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种有限的受众面与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尚有距离。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博物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过去「文化殿堂」走进百姓生活中,同时树立「大社教」的理念,将社会教育活动作为博物馆为社会服务活动重要内容之一。文化的传播需要更加生动的载体,博物馆人应当以更宽广的胸怀与具有共同文化追求的社会机构,包括大中小学校、国有或民营企业等等,积极开展各种合作。当然,在这些合作中尤其是与民营企业的合作,需要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博物馆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博物馆管理者放心、工作人员热心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策划,从而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刁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