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作者
作者
全面开发提升标准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徐州市乡村振兴先导试验区,铜山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通过制度设计引领、典型示范带动、资源要素倾斜、完善奖补机制,蹚出了一条产业「旺」起来、乡村「美」起来、民风「淳」起来、农村「和」起来、农民「富」起来的乡村振兴之路。

做强支撑,让产业「旺」起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我们以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围绕打造「一带三区二十园」现代农业样板区,持续调整农业结构。西北部重点发展高效农业、东南部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北部沿微山湖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突出产业园核心区、沿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等重点内容,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全覆盖的农业新格局。在做好特色产业方面,立足资源禀赋,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主攻农业产业「444」工程。突出南部设施蔬菜、西北部设施果蔬、「两河一湖」优质稻麦和丘陵山区高效园艺「四大产业板块」;培育优质稻麦、设施蔬菜、中高档食用菌、应时鲜果「四大产业集群」;建立米袋子、面案子、菜篮子、果盘子「四大产业融合体」。依托省市级菜篮子工程和上海蔬菜外延基地,打通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注重发挥维维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目前,全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拥有数全省第一,带动农户近 24 万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聚加工企业 30 余家,形成果蔬、粮油、乳品豆奶和畜禽加工四大集群。积极推广「互联网 + 农业」发展模式,做强「优鲜田园」微店、「邮乐购」等电商平台,形成茅村多肉植物、大许蜂蜜制品、刘集葡萄等规模电子商务专业镇(村)30 多个。依托山水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今年,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点)达 322 个,接待游客 288 万人次,综合收入 11.3 亿元。

彰显特色,让乡村「美」起来。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农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我们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仗」。从制度设计入手,出台了《铜山区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十有六无」的标准,确立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的思路,打造全域美丽乡村,确保一年达标、两年提升、三年巩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管护,形成长效管护机制。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生活方式的转变,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破解资金等瓶颈制约,我们在向上积极争取、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拿出 5 亿元政策引导扶持资金,对创建成功的「十有」标准示范村和「六无」标准整治达标村给予奖补。同时,落实土地出让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政策。在当前的百村示范中,充分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形态、地形地貌,分类打造「生态旅游型」「三产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整治提升型」四类村庄,实现点线连成面、盆景变风景,构建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秀美格局。坚持「城镇像城镇、农村像农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推进村民集中居住,明确了「1+N」镇村布局模式。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机制,通过成功案例示范和生活实质性改善,引导农民主动搬、主动拆。

构筑灵魂,让民风「淳」起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围绕「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我们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来抓。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致力打造享誉全国的乡风文明建设样板区。为补强阵地短板,全面拉开城区文体「四馆一场」建设大幕,总投入超过 20 亿元,62 个示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全面铺开,2019 年将实现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全覆盖。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村村通」、「户户通」、「厕所革命」、农村市场化保洁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复制推广潘楼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经验,发挥道德讲堂作用,积极开展「铜山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评出各类好人、乡贤近千人,涌现出「铜山妈妈」等一批好人群体。为了让「好人受尊重,好人有好报,好人得实惠」,还出台了《铜山模范奖励管理办法》。如今,在铜山「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标本兼治,让乡村「和」起来。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内在保障。实现乡村善治必须依靠自治、德治、法治。在村民自治方面,紧紧抓住「农村熟人社会和脸面社会」的特点,在全区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村民认为,「十星级文明户」牌子虽小,却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家庭的荣誉,照出了每家每户的言行举止。在村民德治方面,依托「道德讲堂」「十大模范」等系列评选和村民议事长廊等载体,创新「百姓公道会」「乡贤参事会」,树立道德标杆,发挥新乡贤作用,提升百姓的道德水准,达到了「以德化人」、以「百姓法」解「百姓事」的效果。通过试点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建立「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服务管理体系。在全区科学划分 1921 个网格,配备 3857 名专兼职网格员,确保每个网格边界清晰、职责清楚、无缝衔接、划分合理,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全区通过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调节民间纠纷 1346 起,巡查发现问题隐患 3267 个,走访辖区群众 353 万余人次,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 1765 件,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多元驱动,让农民「富」起来。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施效果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我们树立「抓产业就是抓就业」的理念,积极打造徐州高新区、铜山经开区和六个特色园区「两区六园」产业平台,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集聚高端要素的「强磁场」。在聚力做大高端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安全科技「三主一特」产业的基础上,主攻大数据、大健康、大文旅,加快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3+3」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里每年拿出千万元扶持农民增收,京东便利店、天猫优品、云田商城等农村电商平台已进驻铜山乡镇。全区规模以上电商企业 720 家,淘宝网店 3 万余家,电商从业人员 6 万多人,全区年线上交易额超百亿元。我们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股田制」,推进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全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发展到 1430 多家,成员 38 万余户,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 75% 的农户。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培育内生动力上求实效。通过打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一系列组合拳,全区 4.56 万低收入人口顺利脱贫。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徐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责任编辑:王婷


作者 王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