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能与经济转型同行

作者
作者
创新开发快速效率构建

一、节能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能源既是「工业的粮食」、「现代工业的血液」,又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远甚于其他产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煤炭工业、石油、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承载中国经济腾飞 30 多年,但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的能源效率低、污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还有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性轨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得不到普遍采用。

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及消费的基本矛盾,一是能源的有限供给与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以有限的能源满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能源的大量使用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怎样尽可能地降低甚至避免能源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损失和社会福利损失。

面对能源挑战,国家在宏观、微观层面上要求转变能源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的号召。2004 年底,国家发布了第一个节能中长期规划。国务院 2006 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 年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通过了新修定的《节能减排法》,以及节能减排统计监察考核方案和办法。2008 年国务院又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的通知,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这些都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节能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在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

在经济转型中,能源领域的转型迫在眉睫,存在着巨大的空间。

要由高成本的粗放型利用能源向集约化使用能源方式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机制逐渐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化模式转变。在这一历史趋势主导下,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水平升级与变迁,使高耗能产业得到抑制,而且推进能源行业进入集体节能降耗的轨道。

集约化使用能源方式,要求在促进能源节约和能效提高方面,发挥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促进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力「大解放」。在能源开采加工、电力输配技术、节能和能效技术等方面,攻克技术难关、建造国产设备、开发国产器械、掌握和构建节能能源理论体系。

要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的目标转变

就总体而言,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社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机制的市场化水平仍较为滞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主要集中体现为: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深度以及能源资本化两个方面。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主要生产的燃料是煤炭,在环保等需求的驱动下,国家近年来强调压缩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煤炭、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而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占比迅速增加。同时,由于能源进口需求,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增加,国家一方面继续加大油气进口投资建设,继续推进对外直接投资,推进油气进口多元化,逐步建立全球性能源贸易体系;另一方面,推进建立「双控制度」,培养「一个市场」,即控制能源增长速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碳的交易市场。

突出提高能源产业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我国节能环保关键材料以及重要设备和产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用能单位广泛采用「节能医生」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师制度等节能服务新机制改善能源管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综合环境服务得到大力发展。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三、以节能引领经济转型

以节能引领经济转型,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法,就是加大节能环保力度,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江苏工业经济比重大,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必须通过强化环评和能评制度,加快实施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江苏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整体竞争力较强,市场需求潜力大,在经济转型中,要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档次、服务质量为重点,强机制、促创新、重投入、上水平,有效拉动节能环保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增长,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江苏新兴支柱产业。

减法,就是以节能环保为目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针对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控制,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部分高耗能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是重灾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源消耗量较大。因此,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狠抓重点领域节能。要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促进各个领域的节能工作。通过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开展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等,提高工业领域的节能效果;通过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等推进建筑节能;通过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提升节能能力;通过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及考核办法、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等,确保公共机构完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的目标。

乘法,重点是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和能源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当前,我国的能源体制存在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政企不分等问题,市场竞争不充分。在能源价格管理上,政府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存在一定价格管制,资源产品价格扭曲。以节能促进经济转型,必须推进能源体制革命,颠覆延续数十年的生产模式、市场格局、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发挥政府监管作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碳减排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还要紧跟全球能源科技进步潮流,提升整个经济系统的节能能力,包括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能效领跑者计划等;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改革等。

除法,就是注重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经济转型质量的提升。近 20 年来丹麦的 GDP 增加了 60%,但能源消费一点没增加,靠的就是能效提高。因此,要继续制定节能约束性目标,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走绿色低碳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建筑节能要合理改造已有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生活节能要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节能产品,培养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同时,注重建立节能长效机制。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制度,大幅度修订和提高产品能效标准,加快落实「领跑者」能效标准制度。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作者 孙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