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支部建设须强化精准思维

作者作者
服务精准质量运行部署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抓好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实践中,不同领域的党支部担负的具体职责不尽相同,工作水平也不在同一层次,服务对象的诉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抓支部建设必须回应不同领域党支部的特点,贴近基层实际,突出分类研判,做好精准施策。

精准指导,防止「上下一般粗」。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支部抓好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在基层落地生根。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基层党委对上级部署不消化、不吸收,对基层实际情况不了解、不掌握,工作落实中满足于当政策「二传手」,只是把上级部署简单地照搬照抄,搞「上下一般粗」,导致基层支部不好落实、不会落实,支部工作成效大打折扣。要让基层支部会落实、善落实,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让基层支部明白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条例》着眼各领域支部的具体实际,分门别类提出各领域支部的具体任务,必须紧扣这些具体任务指导基层支部开展工作,确保基层支部种好责任田、做好份内事。进行精准指导,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尤为重要,要在选优配强支部书记的基础上,加强对普通党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

精准考核,不能搞「一锅煮」。考核是「风向标」,考核导向决定着支部建设的发展方向。假如考核「一锅煮」「走过场」,必然会导致支部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只有精准考核精细管理,才能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条例》提出了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这同时也是考核要树立的导向。当然,支部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琐碎,摊子大、战线长,投入多、见效慢,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相当不容易,需要支部全体党员团结一心、共同奋进,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差异可量化」,在考核具体操作上「精准好辨别」,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好坏有说法」,让支部建设的考核管理真正成为「硬杠杠」,督促各责任主体尽心尽力抓好支部建设。特别是要把握支部建设考核的特殊性,注重与一般性事务的考核区别开来,既看基础更看发展,既看规模更看质量,既看实务更看实绩,真正体现出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真的不一样,激发支部全体党员同抓共管、示范表率的内生动力。

精准保障,切忌简单「大水漫灌」。支部「有人做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落到实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才能推进到位。不能只让马干活,不让马吃草。《条例》提出,各级党组织应当为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给予经费保障。应该说,支部建设保障之中,经费保障是主要方面,同时理应包含人才队伍、培训资源、阵地设置等方面保障。保障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相统一,保障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具体保障哪个方面应该注重基层支部的需求。只有「投其所需、助其所难」的保障,才是基层支部最欢迎的,也是最有效的。假如搞「大水漫灌」式保障,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因为「配套经费」而增加基层支部负担。当前,基层支部在党建资源配置、服务发展能力等方面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缺人手、有的缺本领、有的缺信息、有的缺钱物。因此,精准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下足调研功夫,详细掌握基层支部的运行情况,帮助基层支部查准摆明资源短板和问题清单,然后开出保障「菜单」,让基层支部「按需点菜」,精准选择保障项目,精心做好保障对接,精确提升保障效果。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作者 沈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