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贵在精准

在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活跃着一支由热心的「买菜阿姨」「散步大叔」组成的网格巡查队伍。他们均持证上岗,专门负责对街道内街面秩序、停车秩序等方面开展精细化治理,效果良好。
基层治理涉及事杂、涉及面广,既包括衣食住行的停车秩序、小区噪音,又涵盖街道美化的路面卫生、树木杂草,等等。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精准」二字至关重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便可药到病除。
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直接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修补破损路面、安装太阳能路灯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但未必有钱就一定能办好。除了要严格落实相关技术指标之外,还可能涉及行政规划、土地性质等,只有突出重点,调好「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才能把好事办好,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策,才能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说到底,基层治理就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毕竟同一类问题发生在不同社区、村镇甚至不同人身上,往往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很可能许多问题就会被掩盖,埋下安全隐患,留下「后遗症」。化解邻里纠纷,一些地方不是盲目地派民警直接调解,而是联合街道、社区和物业组成「说事团」出面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大道理」把方向,用「小道理」解疙瘩,收到良好效果。
基层治理内容多、范围广,既要看到表面问题,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决战脱贫攻坚,只有真正弄清致贫原因,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如果只是看到「一穷二白」的表象,发现不了致贫原因,即使脱贫之后,还可能返贫。深化基层治理,尤其需要查清原因、开好药方,防止药不对症、张冠李戴。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究竟需要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应根据具体问题而定,既要防止「盲人摸象」、文不对题,也要防止「杀鸡用了宰牛刀」而影响效果。实施精细化的方式方法,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既需要一定时间,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基层治理,要弄清楚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条件,需要多长的周期,既要防止「拖延病」,久拖不决,又要防止「急躁症」,急于求成,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粗制滥造,实现资源和效益的最佳配置,做到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相统一。
深化基层治理的要义是「精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问题找准,把原因弄透,把措施定好,在精细化上做文章、下功夫,力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真正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申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