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化建设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作者
作者
创新探索服务深入部署

盱眙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市最南端,古称「善道」,是一座拥有 22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管鲍分金的君子之交、重义轻利的文明因子世代相传,深深融入 80 万盱眙人民血脉。走进新时代,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仅要在物质上强,也要在精神上强。2018 年 8 月,盱眙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 50 个试点县之一。在推进试点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在全省首批成立的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走出了集成化、系统化推进的新路径。

多措并举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坚持立足实际,凸显特色,积极探索,力求实效。

「一唿百应」抓好统筹规划。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文明实践实施方案和嘉许礼遇办法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强化制度保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定期听取汇报、定期一线推进。县级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工,推动文明实践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实现「1+1>2」的叠加效应。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村级文明实践站形成 50 个共建对子,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一所多点」抓好阵地建设。建好中心、所、站、点四级文明实践阵地。13 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按照有统一标识、有场所、有志愿服务活动、有志愿服务队伍、有公益岗位人员、有志愿活动岗前培训、有考核奖惩、有宣传栏的「八有」标准,规范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255 个村(社区)中 70% 完成标准化建设,力争二季度实现全覆盖。结合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在新型农村社区同步建设文明实践站,目前已有 21 个投入使用。探索「一所多点」立体化布局。整合党建、农业、司法、民政等站所阵地资源,在学校、医院、景点景区、农贸市场等公共区域多点开花,打造了叶海涛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点、张红梅创业工作室、姚月梅法律工作室等 570 个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一核多层」抓好项目建设。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多层面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在生产发展层面,深化实施「虾稻共生技术推广」「金心青年送贷下乡」等项目,全面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的「四提四知」群众工作法,持续开展「文明大走访」和「阳光扶贫」走访活动,共帮助群众解决急需问题 1500 余件,发放帮扶资金 486 万元。在扶贫帮困层面,针对农村「老的、小的、走不动的」等弱势群体,实施「家医有约」「爱心洗衣房」「爱心理发室」「智慧养老一网通」志愿服务项目,让群众在精准服务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在思想教育层面,成立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实施「理论文化直通车」「红色讲坛进村居」等品牌项目,创作乡村脱口秀《党的十九大》等 20 多个节目,用盱眙人的家常话阐释党的大政策,让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

「一引多联」抓好队伍建设。以党政干部志愿者队伍为引领,县委书记带头参加「平语话家常」理论宣讲活动,县长以志愿者身份多次赴儿童福利院开展关爱活动,推动党员志愿队伍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小盱小眙党员志愿服务队」「黄花塘铁军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品牌队伍。联建社会队伍,动员社会爱心群体、公益组织和县内企业,招募农村退休干部、乡土文化人才、「百姓名嘴」「新乡贤」加入志愿队伍,培育「爱心公益协会」「青春创想」等一批社会志愿服务队。联动农村队伍,积极选树党的十九大代表李银江、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等群众身边典型为代表的志愿者,打造「黄富强农技推广队」「徐健特困群众帮扶队」等一批以村民为主体、「不走」的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县招募志愿者 21265 名,成立志愿服务队伍 526 支,其中党政队伍 283 支、社会队伍 106 支、村民互助队伍 137 支。

「一品多特」抓好文化建设。以「善道盱眙、文明之城」精神文明品牌为引领,做亮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设计特色标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加可见可感可触。传唱特色歌曲,精心创作并邀请乌兰图雅演唱善道盱眙志愿者之歌《我来了》,并作为城乡广场舞大赛规定曲目传唱。传承特色民俗,将富有乡土气息的盱眙地域文化及非遗特色,融入文明实践活动。建立民间文艺团队 157 支,开展「十三番锣鼓」「盱城花船」等民俗表演 1000 余场次,吸引 10 万余名群众参与。建好特色平台,建设「善道盱眙、文明之城」微信平台,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闭环,以志愿服务紧贴百姓生活、浸润群众心田。

有效发挥文明实践活动的带动作用

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有特色、走在前。盱眙作为唯一县级代表先后在中央文明办调研座谈会、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进行经验介绍,获得了肯定。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提升试点品牌效应,有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

拓宽了新时代新思想传播的主阵地。只有设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统筹运用现有资源,才能为文明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有效载体。村里过去干部的办公室改造成现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过去的会堂、会议室变成了现在的百姓大舞台与讲台,理论宣传在农村传播有了新阵地。

提高了理论宣传实效性。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组织各种活动,弘扬时代文明新风,越来越多接地气、有生气的理论宣讲活动,让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兴趣大了,收获多了,评价高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日渐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

营造了文明实践的生态圈。采取行政推动、党员带动、社团发动、群众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志愿服务队伍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志愿服务从过去的不被理解、被嘲笑,到现在的被支持,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进来。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中国好人」陈连红感叹道:「我们开展各类活动更有底气,更加有滋有味了。」

激发了新农村的新活力。开展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浸润群众心田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广大农民群众互帮互助,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而且提升了文明素质。「政府有温度、群众有风度、服务有热度」在盱眙日渐成为文明新常态。

进一步放大文明实践的示范效应

走乡村、入农户、跑田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心中,我们盱眙正以自己的方式进一步放大文明实践的示范效应。

传播新时代新思想是核心。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但不等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给广大群众。

建好群众身边队伍是基础。志愿服务要改变以往从上往下送的模式,引导农民群众由单纯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成为文明实践工作的主人。

到村进户见人走心是根本。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是为了搞个活动,开个会,造个声势,而是要真正走到村里,走到群众面前,进到群众心里去,让群众接受、认可,即便没有大型活动支持,也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紧贴群众实际需求是关键。项目和活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载体。设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贴群众需求,开展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群众得实惠,让群众跟党走。□

(作者系中共盱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 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