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局部空转」消解基层治理效能

作者
作者
事务服务构建规范解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其治理状态既是检验国家治理能力的微观窗口,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水平的发挥。但是,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基层治理难免呈现不同景观、出现不同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局部空转」问题,正在消解基层治理效能,亟需引起重视。

从外部表现看,「局部空转」形态各异:沉湎「文山会海」缺乏实际行动、处处留痕却无助于解决问题、汇报头头是道落实却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政策层层传达却「昏昏然不知所以然」、难题不断涌现却频繁「转圈」「踢皮球」,甚至拿各种规矩做「挡箭牌」……凡此种种,无不让基层干部在疲于应付中「空转」,让问题在推诿扯皮中「空转」,让治理资源在无谓虚耗中「空转」,最终导致「改革原地杵、政策中梗阻、群众心里堵」。

基层治理出现「局部空转」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共同诱发的结果。其一,形式主义「混乱干」直接诱发「局部空转」。形式主义并没有绝迹,在有些地方甚至以新的形式出现。近期疫情防控中「走访花 6 小时,填表却要 2 小时」的极端事例,再现形式主义给基层增加的巨大负担,极大消耗了本就十分紧张的防控抗疫精力。正所谓「既有官僚主义严重,也有形式主义应付」,「局部空转」自然由此而生。其二,缺乏担当「不愿干」主观制造「局部空转」。一些人害怕出错,对可干可不干的事情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人为致使诸多工作陷入「局部空转」。其三,权责不匹配「无法干」客观加剧「局部空转」。基层政府「权小责大、人少事多」,再加上「条块关系不顺、职责不清」,时常使基层干部身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客观上使很多政策只能「空转」、人财虚耗。

当前,「局部空转」问题虽然出现在一些地方,但是其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不容小觑。它浪费人财物等治理资源,「虚化」「弱化」政府职能,疏离干群关系,阻碍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充分释放。因此,要多措并举着力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局部空转」顽疾。

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当为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对抗这个「敌人」的制胜武器则是求真务实,一切工作都要「实」字当头,敢于「较真」,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实打实、硬碰硬地推进工作,不给形式主义一丝可乘之机。

构建权责匹配的基层治理体系当为基础。「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匹配」,是基层治理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面对涉及面广、事项繁多的公共事务,唯有构建权责明确、民主法治、协同合作的基层治理体系,才能避免「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这一基层治理困局。

抓好统筹规范督查考核正当其时。基层治理「局部空转」的直接诱因是各种检查考核名目繁多。因此,要严格落实《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可探索「年度综合考核」方法减少考评次数、优化考评机制,使考核回归本位、彰显本真。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巨大优越性和显着优势。依靠强大的制度优势,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些都是释放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但是,优势不是一劳永逸的,效能亦不会自发而生。当前,对于基层治理中的「局部空转」问题,既要保持足够警醒,也要顺势而为、着力破解。唯有如此,才能持久保持制度优势、充分释放治理效能。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责任编辑:朱瑾


作者 陈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