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农业理念推进「绿色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近年,不少地方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进企业,下决心关停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小化工、小火电、小造纸、小电镀等「六小」企业,成效明显。然而,「绿色发展」在我国多数乡村还是个「盲区」,「绿色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在广大农民心中扎根,突出表现在对农业生产的「三重三轻」上。
一是对耕地重种轻「养」。相当一部分农户将其承包的耕地当成 ATM 机(自动取款机),只「取」不「予」。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有利肥田养地的稻、麦、棉、绿轮作制,如今被一年数茬的速生农作物或稻麦等纯粮作物所取代,耕地因长期得不到苕子、黄花草等绿肥的耕翻回田保养,致使耕地日益板结、地力日渐衰退,若再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种田重化肥轻有机肥。不少农民懒种田、「洋」种田,不愿花力气将人畜粪、草木灰等农家肥运到田里、施进地里。庄稼从种到收,全靠化肥当家,其结果,耕地越种对化肥依赖的「瘾」越大、成本越高;越种耕地越「卫生」、有机质越少,粮食、蔬菜、水果的品质和口感也随之越来越差。
三是重效益轻环保。一些村、组和农户,为加快发展增加收入,往往不顾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大搞围堰养殖、拦河养殖、水面网箱高密度养殖,既影响了抗旱排涝,又污染了水体环境。有的农户甚至将未经沼气池密封发酵等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排进沟河鱼塘,大搞肥水养殖,致使水产品因水环境恶化质量变差。
要破解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三重三轻」问题,在农村实现以「绿色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发展,亟须实行综合治理。
用现代科技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体系。专业化组织、社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推进,实现粮食、经济作物、绿肥轮作制,实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才有现实的条件和可能;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就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厚实的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发展」教育。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主流媒体要承担起对农民进行「绿色发展」教育的责任,深入持久地向群众宣传如何种植、养殖,如何科学施肥、用药才算生态、环保,才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才能使农民长远得利,引导广大农民做一个尊重科学、讲究道德、顾全大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保障农产品源头安全的新型农民。
,
要将「绿色发展」内容列入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村民进行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极好形式,各地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要因势利导,将只种地不养地、滥施化肥、滥用农药、滥开发利用水面养殖的「黑色发展」行为,列入村规民约,落实教育、监督和惩戒制约措施,运用群众的自我力量推进「绿色发展」的新理念进村入户、扎根结果。
责任编辑:刘忠
作者 游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