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群众文化 活跃百姓生活

在江苏,无论你在城市社区还是在农村乡镇,都能看到老百姓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身影。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节奏频率及广度深度,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江苏文化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各地坚持多元化、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利用当地人文、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等优势,群众文化活动绰约多姿,为现代文明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最受老百姓亲睐的广场文化活动,人气旺效用高。每当夜幕降临,城乡各个文化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它已成为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成为市民娱乐、健身和交友的乐园。「幸福周末」、「时代潮」、「欢乐广场」、「和谐之春」、「精彩 365,快乐每一天」、「周末大舞台,大家唱」等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活动,一浪高过一浪,让人民群众获得心灵的慰借、自我表演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展示了百姓时代风采。江苏省五星工程奖两年一届,是群文类政府最高奖项,涉及到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各个艺术门类,吸引了全省业余文艺骨干的广泛参与。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广场、特色文艺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的评选,带动了全省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少儿艺术节、群文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农民美术书法作品大赛、老年文艺汇演等全省性活动,不仅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且逐渐成为基层群众展示智慧与才艺的大舞台。此外,全省各地主题鲜明的特色文化活动应运而生,农村乡镇也从一镇一品,向一镇多品、一村一品发展。
文艺走基层进社区,老百姓共享成果已成常态。自 2006 年,江苏采取政府买单的方式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黄矛老区农民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文艺大篷车」、「图书配送车」、「文化流动船」等文化设施,为边远地区老百姓方便、快捷享受文化大餐提供保障。省「百名艺术家百场惠民演出」、「美好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进社区下农村,直接与老百姓现场联欢,使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真正落到实处。
文化场馆零门槛进入,老百姓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江苏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院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实调整公共文化单位的功能结构,丰富阵地活动内容,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免费后的优质文化服务。文化馆站不仅向公众提供主题性展览、书画创作、艺术排练、艺术培训等文化服务,有的还建立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地。公共图书馆正在推行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并承诺免费开放全年无休。如今全省各地公共文化已覆盖到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外地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江苏群众文化活动犹如百花园,千姿百态妩媚生动,既有享誉海内外的大中型活动,也有特定区域范围内小型多样的活动;既有在设施、阵地活动中动静相生和温馨怡人的场景,也有在精品创作、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方面的独具匠心。
群众文化活动场地「提档升级」。现在全省建设得最好的设施当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最漂亮的当数文化中心、公园和文化广场。有了阵地,老百姓就近参与文化活动就有了好去处;有了阵地,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有了基本保障。如今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苏南、苏中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各级政府都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体现城市品位、现代气派、一流水准的文化场所。
特色品牌活动成为吸引百姓热情参与的「金字招牌」。品牌可以扩大影响,可以产生更大的宣传价值。我省许多群众文化活动正是通过品牌打造,使该地区社会影响得到大幅度提升。常熟立足本土,依托山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独特优势,成功打造出一批以江南文化品牌为核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包括江南文化节、中国古琴艺术节、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等。
群众文化产品供给呈多元之势。江苏从上至下把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供给,作为群众文化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创作内容上,注重根据地方特色和人文背景,挖出最具影响和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创作力量上,注重聚合创作资源,主动与艺术创作单位、艺术院校和美术研究机构,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为各类艺术人才多出精品力作创造条件。在创作机制上,注重营造有利于繁荣群众文艺生产与供给的激励机制,依照艺术生产规律,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建立艺术精品奖励基金,健全和完善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奖励办法。
群众文化活动运行模式多措并举。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和长效运行机制上,各地自有妙招。有的因地制宜,展传统优势之所长,在系统内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一体、单位挂钩、上下联动、共创共享的良好局面;有的借助社会力量互动对接冠名赞助,力争取得双赢、多赢的效果。有的还为外来务工人员推出「农民工大舞台」、「区域文化联动」,不仅为群众文艺舞台增添了异乡异地的风采,也为弱势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江苏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显明。但就全省而言,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比如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比例偏低,传统节庆活动尚未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文化特色呈趋同化,文化活动交流范畴小,对群众文艺团队辅导乏力等。对此,应按照「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和发展。
强化责任。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要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协调下,联合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经常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文明向上、雅俗共赏、带示范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强化特色。繁荣群众文化活动,首先要有特色意识,认真梳理分析本地文化基因和文化优势,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独具慧眼」的才智,去发现「奇迹」、开掘「特色」,从而激活貌似「平凡」的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青春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果缺少「特色」和「个性」,即使文化资源再多,也会因为得不到重视而被埋没。
强化创作。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催生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群众文艺作品往往「地气足」、「土味浓」,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容易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要尊重群众文艺创作人员,激发其创作的热情,通过各种培训班、改稿会等形式,提高原创作品的质量。对他们的优秀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是那些彰显时代主流、健康向上的原创精品,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展示、宣传和利用的机会。
强化辅导。业余团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他们是一支松散的群众组织,自由来自由去。如何由自发无序到自觉有序、由零碎松散到组织集聚,这是提升业余团队整体水平和活动质量的关键。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改变目前专业人才不足,服务乏力的状况。要以真诚主动服务、以真心提供帮助,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业余团队指导辅导。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重点招募民间文艺团队,各级文化、教育、新闻界的从业人员,专业文艺团体从业人员,有艺术专长的文艺骨干,合理安排他们参与文艺演出、艺术辅导,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和信息咨询等活动。
(作者单位:省文化厅社文处)
责任编辑:刘卫东
作者 嵇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