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权为民所赋」

作者
头脑提升服务标准需求
权力来自哪里?这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关键性问题,本来其答案是很清楚的。然而,在当下似乎又成为党的干部首先得彻底弄明白的问题。对此,中央领导最近又作了强调。其实,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观点,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的正确权力观。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并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既然手中掌握着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那么就理所当然按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本质要求,以不折不扣的言行忠实实践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成为合格的“人民的公仆”。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動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民群众不会给我们这个权力;即使给错了,也会有办法、有机制把权力收回。大大小小的掌权者都务必清醒、清楚、明白地知道这一点。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办事,而绝不能为了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以权谋私,更不能滥用权力欺骗、盘剥甚至压制人民群众。
如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样,权力也是把双刃剑。用对了、用好了,人生价值就会不断升值、增值,人们会永远铭记掌权者的贡献、功绩。以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指导,时时、事事、处处都从爱民、为民、利民着想,准确把握、妥善处理权与责、权与利、权与钱的关系,依法、公正、公平办事,在依靠并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果把执政为民变成“执政为官”、“执政为上”甚至“执政为己”,那就严重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可能会成为庸官、昏官,甚至罪犯。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干部个人在一定的岗位上拥有着一定的权力,大多固然与本人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岗位职责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人民公仆,干部的权力从本质上说是神圣的责任、无私的奉献。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联。有权必有责,而且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越是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环境中,越要认真思考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怎样使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履职,谨慎用权,以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感,从思想上筑牢防止权力滥用的“铜墙铁壁”,并从制度上实现“权为民所控”,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的政德。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始终保持高尚情操,自觉抵制私心杂念,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常怀律己之心、敬畏之意,常思贪欲之祸、失责之害,常修为政之道、为民之德,淡泊名利,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尽心尽职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尽好责。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只有弄清了“权为民所赋”,并做到了“权为民所控”,才能更好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群关系才能密切如“血肉”,干群关系才能和睦似“鱼水”。这样,我们的党和国家就能元往而不胜,人民就会快乐地高唱“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作者 施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