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权须防范四种认识误区

作者
作者
发热效率行方运行领导

心有所持,行之有向;心有所戒,行方有度。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正确的权力观,时刻防范认识上的四种误区,才能确保用好手中的权力。

防范源头误区。我们的权力究竟是谁给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讲得很清楚,「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可现实中,偏偏总有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靠个人奋斗换来的,是靠个别人赏赐的。照此逻辑,掌权就任性、有权赶紧用、公权报「私恩」等歪理怪象反倒「理直气壮」了。

防范边界误区。职权法定、权责一致,是依法用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划清权力边界的基本原则。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却把是否「有利可图」作为自己职权划分的直接依据,使「权力」与「责任」硬生生地割裂开来,有好处就「抓」、没好处就「放」,有责任就「推」、有困难就「煳」,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

防范程序误区。用权讲「程序」,就是要让权力始终在法律和制度的刚性「轨道」上运行。过去,有人将「程序」视为无物。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却在「程序」上耍起了「小聪明」,或按自己的思路制订所谓的「议事规则」「工作规程」,或为「程序」而「程序」,凑足资料、做齐台账,「包装」一下走过场。凡此种种,都是用权不愿讲「程序」、不肯真讲「程序」,以及企图僭越「程序」、驾驭「程序」的心理反映。

防范情绪误区。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手握大权后脑袋发热、自我膨胀,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总是「不爽」、软磨「巧」扛,或借口「勇于担当」,跨门越槛,或直言影响效率,启用「简易程序」,甚至一意孤行,搞暗箱操作,夹带「私货」,瞒天过海。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存有抵触情绪,说到底是权力观出问题的典型病征。

(作者系江苏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


作者 严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