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使用网络「三种心态」要不得

作者
作者

今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用好新媒体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素养已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然而,面对庞杂喧嚣的互联网世界,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出现了「水土不服」和「本领恐慌」。以下「三种心态」的存在,成为领导干部接触网络的「绊脚石」,亟待改善调整。

新媒体问政的舆论场中,公职人员的一言一行都被放大、聚焦,不愿面对网络、无视舆论生态变化的「鸵鸟」心态,成为一些官员「触网」的通病。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顾杰认为,一些党政干部仍然缺乏互联网思维,视网络舆情为洪水勐兽,唯恐祸从口出、避之不及,却不去积极调整思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还不会」的本领恐慌。

被称为中国警察个人微博第一人「段郎说事」的博主、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段兴焱认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领导干部还患有「网络恐惧」症,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自己手脚本来「不干净」,生怕触网即被曝光,乌纱帽不保;二是不善或不屑与网民交流,以免一言不当,影响前途。「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缺乏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网络舆论,那么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就无法落地」。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陈士渠表示,有人认为官员触网发声是「出风头」,即使是为了工作,也会被认为「动机有问题」。但通过网络帮助老百姓解决了问题,达成了正向效果,非议自然烟消云散。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拿起「麦克风」发声,公职人员开实名微博已不再新鲜,但微博上的「官员僵尸号」不在少数。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介绍,约有近三成官员微博很不活跃。某些官员尽管「触网」频次不低,但一上微博就转载文章,有的推荐各类健康养生信息,有的转发「心灵鸡汤」,还有的「晒」出好山好水风景图片,不察民情,不问民意,与工作几乎毫不相干。

段兴焱认为:「一个领导干部在网上,首先是公职人员,其次才是网民。」然而,不少官员对此认识不够,将新媒体当消遣,视之为个人情绪的宣泄地。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一篇评议国家有关大政方针的文章,其雷人观点被「圈」里人广泛转发,造成恶劣影响。

据一名微博官员大 V 表示,他个人早期开微博时受到不少非议,被同行质疑「出风头」「搞政绩」。不少官员如今还保持这种「路人」姿态,认识不到网络问政的重要性,自己不实践,还对敢于网络发声的同事指指点点,挫伤了部分官员触网的积极性。

「已阅」「请读三遍」……近来,各式各样的官员「牛回复」频现网络,流露出部分官员对公众的傲慢和冷漠,折射出权力背后的官本位意识。

几年前,广东一网民曾给当地公安局政务微博留言,询问晚间高速公路实时路况,一公务人员竟然答复:「我又没有预知能力,我怎么会知道今晚的情况?」一句反问,反映出权力对权利的漠视。

今年 3 月,福建某地政务服务平台的一条「神回复」传遍网络。面对网民提问,一公职人员回应:「请把我局第一次回复内容读三遍,若还不理解,最好屈尊到户籍窗口咨询为宜。」网友评价此回复「很傲慢」。

一些领导干部陶醉于传统封闭的政务环境,习惯于「灌输式」信息发布,这些官腔十足的话语方式,实际是把日常居高临下的权力思维搬到了网上,不但缺少亲和力,更令公众生厌。

面对新媒体,到底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该说,又如何说,领导干部需要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克服网络「水土不服」,不断提升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作者 杨虹艳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