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扛起扩大内需的「三农」担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过程中「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省政府工作报告将「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列为今年重点工作首位。江苏优质特色农产品丰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勐,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农村投资潜力大的内在优势日益凸显,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业农村有巨大空间。
一、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供需良性互动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产品供给与城乡居民需求紧密连接起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农产品供给结构,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同时,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一是优供给。立足鱼米之乡底蕴,发挥农业资源多样性和乡村产业多元化优势,组织实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等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构建以基地为核心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引领带动农业生产经营全程质量控制,提升农产品品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二是强监管。全面贯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严格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推进承诺达标合格「亮证」行动,启动建设 1500 个服务站点,为农民群众提供自助快检、自助开证等服务。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化监管体系。优化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打造江苏「云质监」。三是树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以「品牌强农 营销富民」为主线,组织开展农业品牌江苏精品培育计划,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消费忠诚度高的「苏字号」标杆性农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推介 60 个江苏农业精品品牌,进一步提高品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溢价空间。四是促消费。实施优质农产品消费促进行动,促进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创新融合。综合运用「展会 +」「丰收 +」「大赛 +」「平台 +」等载体,开展精准营销促销。推动「产 + 销」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鼓励品牌主体用好电商平台、网络购物节、云展会等数字化营销手段,「线上 + 线下」推动消费者触达和销量双提升。
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消费业态模式
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契合,培育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以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为重点提振休闲消费。发挥休闲农业在横向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点作用,抓住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休闲消费需求回升机遇期,支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迭代升级产品、优化体验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创意创新休闲场景,丰富产品服务供给,推动休闲农业提振复苏。打造主题创意农园、农耕实践基地、康美基地、休闲运动基地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消费场景,扩大休闲农业消费半径。突出「乡产」「乡游」「乡食」「乡宿」等细分品牌创新开展系列推介,持续擦亮「苏韵乡情」品牌。建设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进一步构建串点成线、连片成区、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力争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超过 1000 亿元。二是以产业集聚和业态创新为重点丰富精深加工产品。重点建设好 60 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与专用原料生产、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预制菜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建立省级优质预制菜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预制菜领军企业。加大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提取开发力度,不断增加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市场供应。三是以农村电商和冷链配送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支持发展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社区拼购和助农直播间、移动菜篮子等新业态,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 + 冷链宅配」「中央厨房 + 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持续开展农产品电商服务行动,培优培强一批农业电商企业、地方电商平台,打造推介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化程度高、适合网销的农产品,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超过 1300 亿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投资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一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围绕实现 1000 亿斤粮食综合产能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加快建成 5000 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温室大棚、立体高效设施养殖场、工厂化水产养殖设施等现代设施农业。围绕提高农产品跨季节供需和高品质市场供给能力,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三年行动,推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与冷链集配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有效衔接。二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村住房、道路、供水等建设,持续推动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动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县乡村统筹配置、合理布局。三是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农村内需、优化供给的重要作用,健全投入机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稳产保供、科技自强、数字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乡村建设等六大工程,重点打造 300 个省级示范项目,高质量建设 3000 个重大项目,力争带动全省农业农村新增投资 1 万亿元。
四、持续提高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能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挖掘和激活农村消费的潜在增长能力。一是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县域富民产业。坚持以市场、服务、股份为纽带,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更具约束力和稳定性的联结关系。二是促进农民更好就业创业。在稳定传统就业渠道的同时,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加强农村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空间。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资源发包、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探索物业出租、「飞地」经济、自主创业等发展方式,提高服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同时,持续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改善农村消费设施,提高农村消费便利化水平,激发农民消费意愿,激活农村消费需求。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责任编辑:包咏菲
作者 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