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的海门实践

作者作者
专业产品效率方案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振了广大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海门市是着名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故里,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从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创办大生纱厂开始,民营经济逐渐萌芽。历经百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海门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关键主体。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累计登记户数超 1.5 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 99% 以上,注册资本近 950 亿元,民企产值占比达 91.7%,税收占比达 72.8%,对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达 63.3%。

海门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标识性。独特区位条件的催生。海门位于长江和黄海交汇处,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但历史上偏居东南一隅,曾经是交通的「神经末梢」、经济发展的「洼地」。海门儿女多为移民后代,注重手艺传承和培养能工巧匠,就是凭借着筑墙建房这一技之长,背井离乡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工谋生、养家煳口,建筑产业由此起步。传统产业优势的延续。近代,张謇先生围海造田、垦牧拓荒,为改良沿海土壤,在沿海地区种植棉花,又通过兴办纱厂解决棉花出路,生产了大量棉织品,家纺产业应运而生。上海辐射带动的激活。作为上海的北大门,海门长期受到上海大都市建设的辐射,承接了大量的上海配套产品加工业务,诞生了成千上万的个体私营企业,这里也成为最早的制造产业「基地」。

目前,海门已经形成了以建筑、家纺、装备制造三大千亿元级产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发展大格局,呈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从「小商品」到「大市场」,带动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家纺业从「一台绣花机」开始,发展到「一村一品」「数村一品」,再到「一镇一品」「数镇一品」,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的家纺产业集群,叠石桥市场成为全国家纺产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家纺特色专业市场,市场竞争力居全国专业市场之首,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量超过 40%。装备制造从「一台机床」开始,到形成「机针之乡」临江镇、「螺丝之乡」德胜镇等特色产业镇,再到近年来发展成海工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建成装备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省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平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70 家,占全市总数超 50%。

二是从「小规模」到「大企业」,探索了企业的转型发展。海门的建筑产业最初从个体搞承包施工开始,到每个乡镇集体成立建筑站,再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苏中苏北地区第一个实现集体建筑企业改制,由此海门建筑企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由传统施工向现代建筑的转型,赢得了「建筑之乡」「建筑铁军」的美誉。2013 年,海门第一个在江苏省县级市中实现建筑业产值超千亿元。2017 年,有 3 家建筑企业跻身全国民企 500 强。

三是从「走出去」到「赚回来」,实现了百姓的增收致富。目前,建筑、家纺两大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出了「海门」、跨出了「国门」,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全市近 50 万劳动人口中,建筑产业工人 17.8 万、家纺产业工人 10 万,其中,10 万建筑铁军闯荡全球,5 万「叠商」分布世界,分别占建筑、家纺从业人员的 56.2% 和 50%。全市建筑业人均年劳动报酬超过 10 万元,高出江苏省平均水平 5 万多元;家纺带动百姓创业率超过 90%,人均薪酬达 8 万元。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海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勐进。2007 年海门成为江苏长江以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2016 年成为江苏长江以北首个 GDP 突破千亿元的县级市;2018 年分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和「2018 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第 17 位和第 11 位,均居江苏第 7 位,苏中苏北第一。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民营经济强则海门强,民营经济好则海门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海门实践」,具有如下启示。

始终坚持传承张謇精神,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内因。我们持续挖掘张謇精神的内涵特质,并提炼为「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海门精神,使开放包容、敢想敢干、执着坚定、身体力行演变为海门人特有的精神内涵,引领激励着一代代海门人持续解放思想,勇于尝试突破,充分释放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的内生力量,催生了一个个沿着先贤足迹,「两代人」「三代人」办企兴企、接续发展的奋斗典型。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招。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顶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压力搞农副产品销售,「第一个吃螃蟹」自费创建叠石桥家纺市场,还是八十年代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再到九十年代在苏中苏北率先「探路」,对集体建筑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等等,海门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抢抓改革创新的「先发效应」,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实现了民营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飞跃。

始终坚持扩大开放,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伴随着「江海之门」在开放道路上越打越开,越来越多的民资民企「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经贸合作。海门家纺贸易产品销往全球五大洲。海门工业园区林西村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事家纺对外贸易的村民超过 20%,将「提篮小卖」的家纺生意做到国外。海门也因此成为江苏省首个「新侨之乡」。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外企「引进来」,与民资合作共生、共同发展,使「江海门户」真正实现了「通天下」,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始终坚持优化环境,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改革之初,海门人没有纠结于姓「资」姓「社」的争议,开明开放,敢闯敢冒,务实低调,激活了改革的「一池春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形成了「2340」「海门版」特色举措,打造了时间最短、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政务服务品牌。先后出台《海门市「1532」工业大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海门市「张謇式」优秀企业家培育服务实施意见》《海门市企业贡献奖争先办法》等政策意见,构建了江苏领先、南通一流的优质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中共海门市委书记)


作者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