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转型推进绿色振兴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了专门部署,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大力度建设美丽江苏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徐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中之重,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由「灰」到「绿」的靓丽转身。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坚持以思想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型,努力把「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生态文明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树立生态文明是发展的强大引擎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促增长和转方式的重要结合点,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以集约节约带动发展方式转变,以生态优化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 7 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4000 亿,增长 13.2%,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经济总量由全省第 6 位跃居第 5 位,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 32 位。
树立生态文明是百姓基本需求的理念。主动顺应徐州百姓求富、求变、求绿的强烈期盼,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显山露水、还绿于民等生态惠民工程,千方百计创造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
树立生态文明是城市持久竞争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1+5+30」的城镇体系,打造高铁生态商务区、云龙湖风景区、吕梁山风景区、大龙湖风景区等生态片区,形成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
树立生态文明是建设全面小康重要标杆的理念。2012 年我市率先在苏北以市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突出亮点是生态建设指标最过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达标率为 118.5%。我们将以生态文明新「标杆」定位更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坚决打好美丽徐州建设攻坚战。
二、多管齐下推进生态修复
立足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把生态修复作为重要突破口,变历史包袱为发展资源,使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大规模实施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原则,全力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川。2008 年以来,全市累计整治采煤塌陷地 9 万多亩,其中复垦治理 4.48 万亩、新增耕地 3.5 万亩,生态修复规模超过 5 万亩,完成了潘安湖湿地、九里湖湿地、督公湖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 7000 亩。
创造性开展宕口整治修复。对市区 900 多处采石宕口和废弃矿山实施生态改造,全市累计完成宕口绿化 2.5 万亩,治理山体 200 多万平方米,建成全国首座宕口遗址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被国土部确定为城市矿山治理样板工程,京沪高铁沿线 26 个宕口经过整治成为生态景观优美的绿色风景线。
全方位推进荒山绿化。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 5.9 亿元,绿化荒山 396 座、11.1 万亩,栽植各类苗木 1200 万余株、成活率超过 90%,在全国开创了「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
高水准打造精品园林城市。坚持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理念,对市区 72 座山峦、3 条河流和 7 个湖泊进行生态景观再造,建成 300 亩以上大型开放式景区 20 个。近三年市区新建游园绿地 300 多处,新增绿地面积 1227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超过 17 平方米,实现 500 米街头绿地「全覆盖」。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深入实施产业升级,加快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
在「新」字上求突破。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连续五年保持 50% 以上增长,去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33.8%,五年提高 25.9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三年保持 80% 以上增长,去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37.6%,三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
在「转」字上争主动。一方面,突出抓好规模、科技含量、节能减排、附加值、品牌和竞争力「六个提升」,去年全市重点发展的六大干亿元工业产值突破 8000 亿元。另一方面,实施上大压小、技改升级、产能置换和搬迁改造等调控措施,实现增产不增污、增效又降耗。
在「集」字上增效益。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开发园区集中,去年全市 9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 1.2% 的国土面积,贡献了 55% 以上的 GDP 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特色片区集中,50 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 4300 家。推动优质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全市超百亿元企业达到 12 家,超 50 亿元服务业企业(市场)达到 15 家。
在「压」字上打硬仗。「十一五」以来全市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5.8%,以年均 9.5% 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 14.1% 的经济增长,在全省率先彻底关闭「五小」企业,整合搬迁城北小煤港码头 70 多处,境内 6 个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被评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
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强化生态文明考核。在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直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乡镇发展分类考核等「三大考核」中,逐年加大生态指标考核权重,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特别是率先实行乡镇发展分类考核,坚决防止「村村点火、镇镇冒烟」。
强化环评制度落实。近年来全市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重大项目 560 多个、总投资超过 150 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设定 11 类 52 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强化法制法规约束。发挥徐州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先后颁布实施了城市绿化管理、采煤塌陷地复垦、山林资源保护、重点绿地保护、云龙湖水环境保护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以法制「红线」严守生态「绿线」。
强化管理体制创新。在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公园广场管理和镇村垃圾收运等领域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全覆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化运作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实行重大生态工程规委会集体审批制度,着力提高城市生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五、力行五大行动计划
新时期,徐州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重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从而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市。
大力实施「天更蓝」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空气质量提升「七大工程」,突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及秸秆焚烧等「四大源头」治理,让人民群众唿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
大力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水质提升、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等重点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水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地更绿」行动计划。系统化构建绿色屏障、规模化推进植树造林、精品化打造园林景观,坚持不懈为改善环境扩绿、为城市发展造绿、为百姓生活添绿。
大力实施「路更畅」行动计划。完善城市路网、推进公交优先、强化交通管理,积极创造绿色文明出行的良好环境。
大力实施「城更靓」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以「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使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曹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