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府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

江苏省人民医院是省内最大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该院的康复医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使得人民群众对康复医疗有了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转变,医院的服务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更加关注患者的早期康复与生存质量,这些都让康复医学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全国第一」期待新突破。2014 年 8 月,省人民医院与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四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或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并借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康复服务网络的串联,将慢病管理、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等功能进行延伸与整合,编织防、治、康、医、养、管、居七位一体的健康网,为探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有序下沉积累了经验。
院府合作「路线图」
设立省人民医院栖霞康复院区。2014 年 8 月开始,省人民医院派出以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为首的 7 名专家团队,常驻栖霞康复院区。栖霞康复院区占地 2100 平方米,设立 32 张床位,拥有神经康复和骨关节康复 PT 大厅、作业治疗部、物理因子治疗区、言语治疗室、电生理评定室等,康复评估设备、运动康复设备、作业治疗设备、理疗设备、传统康复设备、言语认知设备等总价值约 400 万元。同年 10 月 20 日,栖霞康复院区正式运行。
向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延伸服务。2015 年 6 月 30 日,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正式开业,每天开设康复门诊,并增设了有 20 张病床的康复病房,由省人民医院康复团队每周进行 2-3 次查房。
通过 O2O 模式走进社区和家庭。仙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定南大和园、亚东社区作为试点小区,通过基于互联网的 O2O 运动康复作为社区康复补充内容,目前运动康复软件已安装完毕,即将走进社区和家庭。
制定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在我国「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除了康复其他方面都已有相关标准、规范,因此,在栖霞康复院区运行的同时,省人民医院和栖霞区在全国率先试点制定了《社区康复服务规范》,为下一步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逐步完善四级服务网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栖霞区康复医疗体系中一级综合医院与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业已形成、三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初具雏形、四级进入家庭的网络建设正在进一步推进之中,全区已初步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栖霞康复院区已成为栖霞区医院康复医疗问题解决中心、栖霞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社区康复人力资源培训中心、O2O 线下康复咨询中心、康复人力资源社区辐射中心。
政府买单,百姓受益
栖霞区政府切实担负起保障民生的责任,累计直接投入约 2000 万元用于「院府合作」,其中逾 600 万元用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了对社区康复场所的建设力度,使百姓享受到了优质、便捷、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可谓是「政府买单,百姓受益」。

省人民医院栖霞康复院区正式运行之后,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康复医疗服务。一是为辖区有康复需求的群众提供了多项康复医疗服务,帮助患者通过训练和其它措施改善生理功能,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等。二是康复医疗服务从 30 张康复病床外延到栖霞区医院外科、骨科、妇产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形成了二级医院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MDT)。三是康复医学科团队主动作为,深入厂矿、社区,通过义诊、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康复理念和知识,唤醒群众的康复需求,使群众能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康复医疗服务。
开展全面的康复服务。目前,栖霞康复院区已经具备日常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运行良好,30 张床位满负荷运转,医疗秩序良好。一些康复医疗的基本服务项目,甚至电生理诊断治疗系列技术、化学去神经技术、溶神经技术、生物谐振技术等部分新技术也在栖霞康复院区全面铺开。
探索线上线下服务模式。通过在西岗、仙林社区卫生中心试点「互联网 + 医疗」的线上线下居家康复服务新模式,使康复医疗服务能轻松延伸至有需求的社区、家庭,医养融合、防治康一体,在康复医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为推行分级诊疗夯实基础。按照综合医改关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栖霞康复院区与省人民医院本部以及栖霞区 9 个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病人双向转诊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以栖霞区西岗街道为例,西岗的急难危重病人可以通过「院府合作」绿色通道向栖霞区医院和省人民医院逐级上转,恢复期病人则可以逐级下转进行康复治疗。通过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大病患者的及时上转,双向转诊通道通过「院府合作」、康复体系建设逐步打开,病人的合理流动既使群众就医方便、省钱,又充分利用了现有各级医疗资源,正逐步解决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
「下沉」的资源在「裂变」
除了输送专家团队,省人民医院还将「输血」与「造血」同步推进,不仅帮助栖霞区培训了一批短期内能上岗开展服务的康复医疗专业人才,还立足长远为该区培养了一支技术精良、作风过硬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举办专题培训班。依托省康复医学会,在栖霞区开办康复治疗师专题培训班。吸收栖霞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 22 人参加培训,每周 12 课时,连续培训时间达 4 个月。学员顺利结业后获得省康复医学会颁发的康复治疗师上岗资格证书,成为基层康复医疗服务生力军。
承办全国性业务培训。栖霞康复院区开办伊始,就承办了一次全国性业务培训,国家专委会主任郭铁成教授、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朱愈教授、新加坡中央医院 LISA ZHU 教授等知名康复医学专家都参加了大会,栖霞区也组织了 30 名医务人员参加。此后,借全国康复论坛在南京举办之机,栖霞区还邀请国家、省市医疗卫生界的领导和专家对栖霞康复体系建设进行交流和研讨。
专家定期「传帮带」。全国康复医学界的泰斗周士枋教授已经 80 多岁的高龄,仍然非常关注栖霞区康复体系的建设,坚持每个月到栖霞康复院区指导一次,亲自为学员授课。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教授坚持每个季度到栖霞康复院区指导一次,通过现场查房、教学演示、病案讨论等为学员带来国际前沿的康复理念和方法。
在顶尖专家的言传身教和潜心培养下,栖霞康复院区建立了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的「Team Work」工作模式,提高了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成长为当地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康复医疗服务团队。
责任编辑:刘卫东
作者 陈步伟 陈曦 哈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