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四个环境」 擦亮营商环境品牌

作者
作者
优化创新流程深入质量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一端连着区域高质量发展,一端承载着企业投资兴业。南京市六合区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聚焦营商环境建设关键环节和堵点痛点,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营商环境「111」法治服务体系等改革举措,切实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强化效能提升,构建便捷透明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完善线上线下各级阵地建设、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等举措,推动办事渠道拓宽、工作效能提升,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一是硬件上做「加法」。持续深化「一网通」「一区通」「一窗通」等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举措,开通江苏政务服务网街镇频道。依托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系统,通过网络服务平台,成功办理全国首例跨区域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二是审批上做「减法」。重塑流程、缩减环节,通过容缺受理等方式,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半个工作日内完成。加快推进「一件事」改革,围绕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积极推进关联事项「一链通」,目前已推出「一件事」套餐式服务 37 项。三是监管上做「乘法」。建立电子监察、视频监控和效能督查「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对全区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全部实施「好差评」制度,引导企业、群众参与服务测评,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供给质量。

细化服务举措,构建活力四射的市场环境。持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切实以政府的有为换取市场的有效和企业的有成。一是政策加码,从「无从下手」到「免申即享」。一方面,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制定出台区「稳企 4 条」「人才 10 条」等惠企稳企政策。另一方面,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模式,通过制定政策事项清单、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比对等,自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二是服务加强,从「坐等敲门」到「主动上门」。突出项目为王、服务至上,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管理精干、服务高效、具有能力的「特战部队」,促进企业招得来、落得下、稳得住。全面推行全程代办、专班跟进等服务企业新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今年 4 月,中国探月·南京六合嫦娥航天产业园举行首批入驻项目集中签约仪式,8 个项目集中入驻、总投资 134 亿元,是华东地区首个太空主题产业园。三是制度加持,从「各自为政」到「攥指成拳」。紧扣南京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生态,在全省率先研发应用「千家百企」产学研合作云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六合科技创新港。在全市首创逆向考核制度,把干部推向抓招商、抓项目的第一线,让企业成为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参与者和「裁判员」,倒逼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

深化集成改革,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始终把法治作为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整合资源,打造一体平台。在区市民中心设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推出涉企法治服务 11 条举措,一站式解决咨询办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中的涉法涉诉问题。将线上服务资源和辖区企业纳入专属网格,创新「网络 + 网格 + 企业」线上服务模式。二是创新思路,丰富产品供给。成立由「三官一律」组成的政法网格员队伍,组建「同心·律师服务团」「12348 法律服务队」等专业团队,主动上门帮助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完善管理制度。区法院出台专门文件在全省首次以体系化标准化方式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量化」。研发「订单融资」法律服务产品,目前已为 15 家企业融资 7000 余万元,该产品获评全省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一等奖。三是规范执法,维护合法权益。统一执法监管「尺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协审、第三方评估等制度。提高执法监管「精度」,探索实施分类执法、精准监管,杜绝「一刀切」行为,有效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优化城市功能,构建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将生态宜居作为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聚力在基层治理、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让区域软环境成为产业集聚、经济做强的硬实力。一是创新基层治理,让企业更安心。把「擦亮基层善治的幸福名片」作为聚力打造的「六张名片」之一,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网格为基、三治结合的「1+1+3」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聚焦「到群众身边去解决问题」,重点打造基层治理「一网五联」工作机制,推动党的领导在一线加强、治理力量在一线报到、为民服务在一线落实、问题矛盾在一线化解、实际成效在一线检验。二是美化人居环境,让企业更舒心。持续放大六合山林湿地众多、河湖资源丰富的生态优势,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良好营商环境的底色。坚持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龙袍长江岸线修复保护,统筹绿色产业、长江湿地、美丽乡村等融合发展,打造「对外有颜值、对内有品质」的江畔生态智城。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让企业更暖心。主动对标江北新主城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优质公共资源配套,着力打造南京高品质生活的幸福都市北田园。省中医院江北院区正式挂牌运行,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综合医院,南师附中六合分校正式落户龙袍新城,与南外仙林分校、金陵中学、北京东路小学、科利华中学等开展合作办学,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体育活动室、「10 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率达 100%,全方位满足企业和人才生产生活需求,切实以舒适宜居的社会环境吸引投资者、留住投资者。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举措,不断擦亮六合营商环境品牌,有效吸引企业和人才的候鸟集聚,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服务保障更加精准高效。通过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在全市首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模式,创新推行全程代办、专班跟进服务企业新机制等改革举措,为企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服务,当好有唿必应、无事不扰的「金牌店小二」,「免申即享」获评南京市首批「放管服」改革十佳案例,六合政务服务大厅获评全市「最佳政务大厅」。在本轮疫情中,及时出台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八条措施」,下派驻企联络员一人一企、驻点工作,全程指导企业疫情防控,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发展预期更加稳定可靠。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预期上着手,创新构建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体系,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相关做法获 2018—2020 年度全省法治建设创新奖。在禄口机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依托自身基层治理优势,总结推行「一网五联」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下沉 6200 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奋战一线,当好宣传员、守门员、服务员、协调员、联络员。稳定的投资环境坚定了客商信心,去年以来,一批百亿元级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市场活力更加强劲充沛。坚持把企业和群众满意作为营商环境评价的「第一标尺」,通过持续做优「四个环境」,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也换来了市场活力的加速释放。去年以来,多次在全市招商擂台赛中荣获「目标任务进度奖」「重大项目推进奖」。今年 1—7 月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3.9%,工业投资增长 4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6.9%,签约项目投资总额、亿元以上签约项目数、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 31.9%、70.5%、76.6%,均提前超额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

责任编辑:包咏菲


作者 陆委轩